1992年10月23日,第一屆國際紀錄片大會,I.D.C,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Conqress 在洛杉磯召開,出席的都是美國此界的名流,和其他國家的著名紀錄片製作者。會議讓我在三個議題中發言:1,國際知名製作者作品(International Celebration Screening);2,社會衝擊(Rocking The Boat);3,對抗檢查制度(Fighting Blackout)。美國紀錄片製作界對河殤有所聞聽,不知詳情,我介紹了一些基本情況,如中國的電視觀眾有六億人之多,看過河殤的就有大約一億人次,河殤被禁止的經過,等等,會場一片虛驚。
我大概是參加會議發言的唯一中國人。李歐梵教授的學生王斑給我作翻譯。會議組織者之一P.Alexander Gibney,是一位元電視製作者,當時剛完成一部十集的紀錄片,據他說是關於東亞的,他有一個「太平洋中心」,大概是他的製作公司。
一、文革以前中國的紀錄片
中國的紀錄片,從一個完全由官方控制的意識形態宣傳工具,改變成為有自己個性的、獨立製作的、面向觀眾的傳播媒體,是八十年代以後的事情。八九六四以後,中共恢復一黨專制模式,近三十年裡,意識形態控制也是越來越緊縮的趨勢,中央到省市兩級電視製作,基本回到」歌頌主旋律」的老套子,所以人們能夠不戴緊箍咒自如拍記錄片的時間,不過十年,也就是前面說的Fighting Blackout,我們稱為「跟體制玩走鋼絲的遊戲」。這一二十年維權運動的興起,才算帶出了像何陽這樣的民間影視獨立製作人,出現我們現在所說的「自媒體」,缺點是其作品上不了大電視網,只能在網路、民間流傳。
在1979年以前,中國紀錄片千篇一律都是圖解政治的有聲畫面。比如,1958年5月1日中國電視開播的第一天,就播了一部紀錄片,叫「到農村去」,是講幹部下農村勞動的,那時北京只有30台電視機。
但是紀錄片對社會的影響還是很大。1965年「文革」爆發前,有一部紀錄片叫「收租院」,就是把一組大型泥塑群雕《收租院》,同四川劉文彩莊園的現場以及一些人物訪談結合起來拍的一部30分鐘的紀錄片,在全國挑起了狂熱的階級鬥爭情緒,這部電視紀錄片後來發行了1600個電影拷貝,在中國連續放映了八年之久,據說是一個世界紀錄。
1977年「文革」徹底結束的標誌,也是一部紀念總理周恩來的大型紀錄片。
二、中國電視的審查和控制
中國的任何一家電視臺,都是黨的一個部門,直接受黨的宣傳部門領導,過去党給它規定的三大任務是:宣傳政治、傳播知識、充實群眾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