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場景況多元,單兵攜行裝備類型增加,如何有效提升官兵作戰效率,同時減緩體力流失,「軍用動力外骨骼」遂成世界各國科技研發要項,我國亦不例外。國防部今(26)日召開記者會,會中由中科院說明該院研發軍用動力外骨骼系統進度,除強調近年成果已能強化人員肌耐力以例完成軍事任務,也透露將持續朝能搬運砲彈的增強型前進。
中科院軍用動力外骨骼主持人任國光說,中科院肩負武器、裝備自主研發重任,對於如何提升國軍戰場效率、減輕單兵體力負擔,自然保持高度重視。參照國外軍事科技趨勢,以及我國軍事應用情境、需求,無論對單兵因攜行裝備增加,負重變重,能否透過科技減輕負擔?還是砲兵、後勤補給仍仰賴大量人力搬運,能否藉由裝備,增加效率並減輕官兵負荷?這些問題都讓中科院投入研究軍用動力外骨骼。
任國光說,中科院的軍用動力外骨骼為肌耐力增強型,是針對國防、工業等應用情境作規劃,四年設計的總目標規格包括系統總重量小於24 kg、系統酬載40至100 kg裝備、系統熱插拔續航力大於6小時、野戰型空載移動速度最高可達6 km/h。
任國光指出,109至110年所研發的軍用動力外骨骼系統,為下肢型動力外骨骼(膝關節)、無荷重酬載設計、空載移動速度最高6 km/h、馬達輔助扭力40 Nm以上、系統總重小於10kg,有效增強步兵肌耐力,完成軍事任務。
任國光進一步指出,111至112年將持續研製軍用荷重型的下肢動力外骨骼系統(含膝關節與髖關節)、可荷重酬載40至100 kg裝備、馬達輔助扭力50 Nm以上、系統總重小於24 kg,可應用於砲兵荷重,亦可用於工業負重。
任國光強調,中科院於2021年已完成軍用動力外骨骼系統,未來可用於砲彈搬運、重武器操作、傷患救助等作戰場景,有效節省操作人力,提升作戰效率等用途與功能。後續將持續建立相關技術能量及應用經驗,持續朝軍用荷重型動力外骨骼系統(膝關節與髖關節)應用方向開發。
軍用動力外骨骼由步訓部實測、反饋
根據中科院簡報內容顯示,軍用動力外骨骼系統研製為國防部科研專案,正式名稱為「肌耐力增強型動力外骨骼系統研製與驗證」;目前除於中科院實驗室進行功能測試,並於國防大學管理學院實施人因參數量測,完備相關數據資料。而在軍事單位部分,則由陸軍步訓部就外骨骼穿戴體驗及需求確認,予以驗證跟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