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壞:性質極為惡劣
然而對中國來說,這無疑是重大的外交失敗。中國自今年夏季百般阻撓立陶宛接受「台灣代表處」設立,但立陶宛無視中國反對,堅持與民主國家站在一起。中國外交部在代表處設立當天發表氣憤聲明,譴責「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多次勸阻」,「此舉在世界上製造『一中一台』,公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性質極為惡劣。」
「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由立方負責」,中方並宣稱,「我們要求立方立即糾正錯誤決定。我們也正告台灣當局,妄圖挾洋謀『獨』是打錯了算盤,註定逃脫不了失敗的下場。」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則評論稱:「現在立陶宛跳到前台,製造了一個很具體的挑釁和麻煩,並且有帶出連鎖反應的風險,但這不是能夠帶來台海局勢戰略性變化的維度。它製造的挑戰是日常事務層面的,是要噁心我們,搞亂我們的情緒和注意力,增加我們在台海方向的國際應對成本。」
立陶宛各界如何分析利弊?
「15分鐘」指出,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斯認為,立陶宛若希望保持主權外交政策的地位,就必須支持民主,自由民主國家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立陶宛無論是否願意,都將不得不選擇站在民主這一邊,「因為我們根本無法在專制政權統治的世界中生存」。
在他看來,支持台灣民主就是支持立陶宛的國家安全,任何民主政體「垮台」都意味著其他國家民主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就是本世紀國際關係當中的骨牌效應,「在立陶宛數千公里之外發生的事情也對我們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最新的現實案例是阿富汗」。
— Matas Maldeikis MP (@MatasMaldeikis) November 18, 2021
該國在野的社會民主黨議員帕盧卡斯(Gintautas Paluckas)則認為,立陶宛需要「非常理性地預測局勢」,與中國關係將惡化,對貿易或供應鏈的各種制裁可能會「無限期」持續下去,「有鑑於中國政府的性質及其自上而下貫徹政策的能力」,這個問題將超越其他外交形式。
「我們確實可以為所欲為,但我們也需要為我們行為的後果承擔責任。」帕盧卡斯擔憂,「我真的認為不值得以這種方式使關係惡化並接受可能的後果。」而立陶宛商界則表示北京與國家之間的爭端已經讓雙邊貿易出現困難。
東歐研究中心中國專家博魯塔(Raigirdas Boruta)預測,立陶宛將受到中國嚴厲批評,他說:「會有中國分析人士敦促北京與立陶宛結束外交關係。過去,也有人提出過這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