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行動電話(5G)的功能、速率及對人文社會的衝擊,最近吵得火熱,將會是各國推動數位匯流的重要里程。因其速率高低延遲,物聯網及各種智慧應用都能辦到,各界似乎都在祈望這個救世主的降臨,但務實言之,仍需一段孕育期,其到臨將是漸進地,影響也會是一步一腳印。
回看我國開放各代行動電話的歷程:第一代在舊電總時代採美規的AMPS系統,因頻譜調度及當時環境延後多年,開放時正由汽車行動電話進化到手持式,造成轟動,供不應求,也是類比式造成複製機的缺失。第二代原擬採美規的數位系統,臨時改成歐規的GSM數位,又遇舊電總發生採購問題,門號缺很大,順勢將電總改制並進行電信自由化,民營電信進場解決供需問題,競爭造就了電信三雄。
第三代採較快的作法,開始採用頻譜競標制,原以為業者花千億標得頻譜會迅速建設,但因系統及手機不成熟,遲到最後期限才開台。第四代的開放原本在處理2G執照屆期,同時也為調出700MHz新頻譜,時機上略晚,且有新業者進場,標金超出預期,第二波2600MHz標出持平,第三波標3G屆期頻譜則發生前所不見的部分未售出現象。
對製造業及國家形象而言,開放愈早愈佳,不僅可提供實驗場域且可行銷國際;對運營商來看,稍晚一點可用較低的價格取得較成熟的產品,會降低風險,若切入點是產品的快速成長期則事半功倍,管理者必須兼顧兩者的需求及國內的特殊環境取得平衡。如有大型系統製造商則應從速,若無則稍後,但我國卻介於兩者中間,無大型製造商卻有許多手機及小型基站生產業者需要實驗場域。
我國市場規模小,製造業為追求全球市場,必須取得最新、最主流的產品標準,又無法主導世界標準,而端末機必須配合系統標準,找系統商合作但缺籌碼,政府的協助又極有限,在此兩難的情況下,建議以試點方式來解決。5G最特別的是用毫米波(可能28G或38GHz),在基站及手機均將用陣列定向天線,會視使用者位置將波束自動對準,效率佳且可降低干擾,因頻段高,故可傳送速率高達20Gbps訊息,缺點是傳送距離僅數十公尺,建設成本極高。
國際電信聯合會(ITU)將在今年底決定5G採用的毫米波頻段,我國雖有許多機構進行此項研究並擬取得相關資料,且近聞將組5G國家隊,但試點的規劃及經費似未明朗。
以往,在開放3G前,曾指配頻譜供業者實驗,當時手機製業正在發展階段未參與,今電信業之經營環境已不如當年而製造業已茁壯,建議以兩者為主力相互合作。所謂的國家隊,由政府邀集產官學研等相關機構討論,擬訂執行方案並作政策性宣示,實驗頻譜建議採毫米波和3.4-3.6GHz高低兩頻段,以讓國人早點體驗此世紀新科技。
*作者為交通部郵電司前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