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政治研究聯盟總監馬丁・布爾(Martin Bull)認為,歐洲民粹主義的興起,在2000年代初已見端倪,但在最初數年規模一直很小。
布爾說歐洲民粹主義支持度大增,是2008年以後,尤其是金融海嘯轉化成債務危機的2011年。當時,屬於精英階層的富裕銀行家,對造成廣泛社會影響的金融危機難辭其咎。
「我就是人民本身」
在《民粹主義席捲全球》一書中,墨菲特提出,典型的民粹主義領袖還有其他特徵。
其中一個特徵是「脾氣差」,或行為舉止有別於一般政治人物,這是川普與杜特蒂均使用的策略。
另一項特徵是「不斷延續危機狀態」,一直擺出戰鬥的姿態。
「掌權的民粹領袖,需要持續地讓民眾相信,他不是體制的一部份,而且永遠不會成為體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理論家娜迪婭・烏賓那堤(Nadia Urbinati)說。
烏賓那堤形容,民粹主義意識形態是由「負面」元素組成的,反政治、反智、反精英。這亦體現出民粹主義的另一項優勢:它可以不斷變化、有著多重表向。
「民粹主義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能適應、迎合不同的政治形勢。」
此外布爾指出,民粹主義領袖還共享一項特點,就是他們對現代政體「複雜民主制度」的厭惡,傾向公投等「直接民主」方式。
這與極權主義不無關係:強人領袖冒起,正是基於民眾對現存體制的不信任。
「民粹主義領袖作出的決策,在傳統民主政制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這一點在委內瑞拉已故強人領袖查維茲身上最明顯——他曾經說過,自己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人民」本身。
墨菲爾認為,這樣的想法「會令人以為自己永遠不敗,以非常可怕的方式重新界定政治。」
因為如此一來,一旦你不站在「人民」的一方,就會被劃為「人民」的敵人。
這也是為何外界對民粹主義領袖往往充滿質疑的原因。「民粹主義領袖」一詞通常是貶義,指向任意對人民許諾的領袖。布爾形容這是「不負責任的賭博」。
「為了取得支持,民粹主義領袖比既有體制更傾向許下承諾,揚言推動改變……但在細察之下,這些承認根本就不可能兌現。」布爾說。
「你會質疑,這對民主整體能帶來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