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市場Q3大幅降溫
總之,香港IPO市場在今年第3季已大幅降溫。根據港交所的資料,7月至9月的淨利潤為32.5億港幣(折合4.179億美元),略低於去年同期的33.4億港幣。投資收益則從2020年的6.45億港幣跌至今年的1.15億港幣,跌幅達76%。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昇(Nicolas Aguzin)在財報發布會之後表示,「第3季IPO市場的表現,顯示中國內地的監理已讓投資人轉趨謹慎。不過香港還是有大量公司等待IPO。」
當然,長期來說,香港所具備的許多關鍵優勢,依然會繼續吸引中國企業。除非中國公司前往紐約,否則香港就是流動性最高的資本市場。而且在紐約上市會帶來政治風險,香港卻不會;在香港掛牌,既不需要擔心違反審計規定而被美國下市,也不需要思考北京會因此祭出什麼懲罰。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下,沒有人想當下一個滴滴出行。
香港其實是中國的離岸交易所
無論我們喜不喜歡,香港IPO的榮景都完全仰賴中國。那斯達克和紐約證交所是真正的國際交易所,但香港其實是中國的離岸交易所。只要中國企業想籌募海外資金,香港就會繁榮,如果中國企業沒這麼做,香港就會凋敝。
如果一切回歸市場機制,港交所很可能會欣欣向榮,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很多中國企業都會想在離家較近的離岸中心上市。麻煩的是,中共嚴加控制香港的速度越來越快,一直以來困擾著中國境內企業的政治問題,如今也蔓延到了香港。
生物科技、醫療產業憂心忡忡
在線上遊戲業和補教業之後,習近平又要對哪些行業開鍘?答案可能是目前最熱門的生物科技或者醫療產業,今年9月底,港交所收到的200份IPO申請書中,有50份來自醫療保健產業。這兩個領域現在看起來都很安全,但什麼時候會捋到虎鬚?誰也說不準。
在滴滴出行於美國上市募到44億美元的幾天之後,中國政府就開始調查滴滴出行的網路安全性。同樣地,如今想在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也必須面對更嚴苛的資安審查。
彭博社8月報導,騰訊投資的新創公司「微醫」在香港申請上市,募資金額可能達到30億美元,但港交所要求該公司保證他們處理資料的方式符合中國政府的規定。在那之後,該筆交易就沒有進展,微醫似乎暫緩了IPO,而這也許是明智之舉。
在監理規則穩定下來之前,香港IPO市場大概無法回到今年上半年的榮景。不過倒是有一種政治風險較低的IPO交易,未來可能會變得更普遍:那就是從紐約搬到香港。中國企業今年上半年在美國募資的總額,已經達到史上最高的126億美元,但滴滴出行的慘劇發生之後,大家就開始人人自危,其中有些企業需要讓投資者及時退出,所以可能會搬到香港上市。
目前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多,像是線上廣播公司喜馬拉雅,就放棄了美國的IPO計畫,轉而申請在香港掛牌。而且據彭博社報導,物流公司「啦啦快送」、生活內容平台「小紅書」、AI晶片公司「地平線」、社群網路公司「Soul」、健身業者「Keep」、3D室內設計軟體「酷家樂」,都在考慮相同的事宜。
*本文原刊《銀行家雜誌》144期,經授權轉載。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外籍特聘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