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張逸中博士親力親為做了很多調查研究,且近年地質學的研究都同意此觀點,何況的確在北部沒有強震震源的記錄,我們要反駁張博士的論點不易,就保守地假設海域正斷層所引起的地震能量與逆斷層相同的機率為1/5,或者仍為逆斷層而非正斷層的機率為1/5 (二者擇一、只能算一次)。這些斷層若連成一體,造成的地動加速度大約是0.6g至0.7g,與核四廠整体耐震設計的0.66g相近,那反應爐及機組是否會塌毀呢?這牽涉到工程的耐震設計。核四的耐震設計是由美國奇異(GE)公司委託美國工程顧問公司負責,台灣的顧問公司並未參與。但據參與核二核三的泰興工程顧問公司(美國貝泰與中興顧問合組,惟目前中興已無股份)的退休技術主管告訴筆者,他們在設計時曾多方考慮各種受力狀況,耐震組合不下百種之多。對世界各地曾發生的大地震反應譜都拿到基地來進行動力分析,必需要應付各種地震角度及狀況做包絡式的設計,而不只是簡單假設0.66g的擬靜態分析而已。
據台電退休主管告知,早年台電曾委託美國Sandia National Lab.做一個1/4 比例實體圍阻體模型,實地測試圍阻體耐震能力,可以承受地表2g以上的地震。鋼筋混凝土包封圍阻體(Reinforced Concrete Containment Vessel, RCCV)乃核電廠施工規範最嚴格的一個項目,是一個厚度2m的混凝土結構,採用至少10層#18號鋼筋配置,依循ASME, USA NRC 10CFR50, ANSI及ACI 359...等嚴格規範施工,是核電廠的壓力邊界,當萬一有核能事故時,能確保高溫和高輻射物體侷限在RCCV範圍內,確實是核能電廠的安全屏障。據負責施工的知名廠商告訴我們,核四的RCCV通過嚴格的結構體完整性試驗(Structure Integrated Tests, SIT),可以確保核四安全無虞。另從岩土動力學的觀點來看,因為反應爐和圍阻體都位於地下數十公尺,與岩盤緊密相結合,地震時與岩盤同步搖動,而不是像高層建築,會因放大效應而愈搖愈烈。且因有岩土層在旁包覆,提供兩側平衡的水平支撐力,如同隧道一樣。而九二一地震時,幾乎沒有隧道破壞的案例發生。而且因為是圓形構造,具拱(arch)效應而沒有應力集中問題,所以耐震上具有先天的優勢,因地震而破壞的機率極低,全世界各核能電廠也未有因地震出事的先例。即使日本三一一規模九點零、能量比九二一地震大約百倍的強震,位於福島但未受海嘯侵襲的女川核電廠也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