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跨學科期刊《iScience》21日刊登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中國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恐龍胚胎化石「英良貝貝」保存完整,這個擁有至少6600萬年歷史的胚胎化石蜷縮的姿態與現代鳥類準備孵化的姿勢相似,這讓科學家能進一步了解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關聯。
保存完整的偷蛋龍胚胎化石
2000年,人們在中國江西省贛州白堊紀晚期的地層發現這塊胚胎化石,距今至少6600萬年至7200萬年。中國英良石材集團董事長劉良收購該化石後,捐給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館方將這個化石暱稱為「英良貝貝」。
The discovery, dubbed "Baby Yingliang", is believed to be between 66 and 72 million years old, and was found in the Late Cretaceous rocks of Ganzhou in southern China https://t.co/2fqlF4R2tH
— Sky News (@SkyNews) December 22, 2021
英良貝貝蜷曲在17公分長的蛋裡,從頭部到尾巴的長度約27公分,屬於沒有牙齒的有羽獸腳亞目恐龍「偷蛋龍」(oviraptorid,意為「偷蛋的蜥蜴」)。研究人員估計,如果這個胚胎當時活到成年,應該身長能達到2至3公尺,可能以植物為食。
研究人員認為,當時可能有一場突如其來的土石流掩埋了這顆蛋,而這也讓它免受食腐動物的侵害。該研究共同作者、加拿大卡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地球科學系副教授澤倫尼茨基(Darla Zelenitsky)說,恐龍寶寶的骨骼小而脆弱,鮮少能保存成為化石,因此人們能發現英良貝貝實屬幸運。
See how they looked in their egg. #science #technology #geek https://t.co/jcErWzC2Cl
— TechEBlog (@techeblog) December 21, 2021
澤倫尼茨基表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標本……我已經研究恐龍蛋25 年了,沒看過類似的東西。」
蜷曲姿勢類似現代鳥類
中國、英國、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研究英良貝貝,發現它的頭位在身體下方,腳在身體兩側,背部蜷曲,研究人員未曾在先前發現的恐龍化石看過這種姿勢,但這種姿勢與現代鳥類相似。
研究團隊研究英良貝貝及先前發現的其他偷蛋龍胚胎化石,結論是這些恐龍孵化前會以類似現代鳥類胚胎的方式移動身體與改變姿勢。現代鳥類的這種行為由中樞神經系統控制,對孵化成功至關重要,如果鳥類胚胎未以此方式蜷曲身體,孵化失敗而死亡的機率較高。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研究人員、該研究主要作者馬慧芯(Fion Waisum Ma)表示:「這表示現代鳥類的這種行為首先起源於牠們的恐龍祖先並逐漸演化。」
The discovery of such behavior in Baby Yingliang suggests that this is not unique to birds but may instead have first evolved among the non-avian theropod dinosaurs.
— Felix (@FelixT2021) December 21, 2021
Read More: https://t.co/GcpfWvlO2s pic.twitter.com/EsxcmFhGl5
該研究共同作者、蘇格蘭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地球科學系古生物學教授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說:「這種小恐龍胚胎看起來就像蜷縮在蛋裡的幼鳥,這進一步證明了現在鳥類的許多特徵起初是從牠們的恐龍祖先那裡演化而來。」
該研究主要作者馬慧芯表示:「大多數已知的非鳥類恐龍胚胎都不完整,它們的骨骼都脫節 (骨頭在關節處分開)。我們驚訝地看到這個胚胎完美地保存在恐龍蛋內,它以類似鳥類的姿勢臥著,我們從未在非鳥類恐龍身上看過這種姿勢。」
現代鳥類都從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來,而現代鳥類孵化前的行為並不是牠們唯一從恐龍祖先那裡繼承的行為。該研究共同作者澤倫尼茨基說,獸腳亞目恐龍也會坐在蛋上,以類似鳥類的方式予以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