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的「五族共和」—孫文與毛澤東的「中華」:《何謂中華何謂漢》選摘(2)

2021-12-30 05:10

? 人氣

作為拯救危機的革命旗手,孫文腦海裡想到的,徹頭徹尾只有漢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孫文是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他的思想概括在民族、民權、民生三位一體的三民主義當中。根據他自己的說明,三民主義意味著「中國的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這整個體系的民族主義色彩相當濃厚,特別是在民族主義這章中,明顯充斥著近代民族主義的主張。換言之,他所著眼的是對內進行國民統一,對外則追求國際平等。(竹內好,《身邊的現代中國論》) 竹內好(一九○七—七七,專攻中國文學)認為,孫文的民族主義是處在「當帝國主義入侵亞洲時,面對侵略者所孕育出的民族意識」這個脈絡的延伸上。就普遍情況而論,新中國的知識分子對民族問題的歷史理解,相當遺憾地比起過去的文人甚至來得更差。他們甚至連一語道破「周隋唐皆出武川」,這種清朝人的見識與認知都沒有。孫文的主張也幾乎無視於漢以外各民族的存在。王柯斷言,孫文所推演的國家論,雖然改換門面,號稱是建立在「融合」、「同化」上的「中華民族國家」,但本質上仍然是換湯不換藥的「漢民族國家」。

就在這種潮流與概念操作中,「中華=漢」的構圖流傳日益廣泛,但是這種概念的發展仍然不過百年而已;而「中華」在這之前,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就這樣,章炳麟的「漢族主義」論述,被孫文延續下去。孫文說,「在中國,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而國族就是漢族的代稱。他認為,中國人只有家族和宗族方面的共享團體(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卻沒有民族精神,才會落入世界最貧困的境地,因此他要提倡民族主義(國族主義),靠著民族精神來救國。

剛才的「國民黨宣言」中雖然說,要以「積極團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為目標,但在另一層面上,其實是隱含著孫文意圖藉由民族國家,來確保具體領土的野心,也就是繼承滿族王朝的全部版圖。這不只和千年來醞釀的「中華」概念完全絕緣,而且是從根本上變質的轉變。這就是司馬遼太郎說的「歐洲風領土思想」,和現在的領土民族主義是密切相連的。

就這樣,從太宗構想的「中華」,到明清時代一直繼承下來的「文明主義的版圖」這層意義,已然完全消滅。

「中華」戲劇性地改頭換面,變成漢族中心的一種領土觀。

在這層意義上,具備了現代西洋傳入具體國境意識的「中華」既等於漢族世界,也是「用漢文化同化非漢族後成立的世界」。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文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言後撒手人寰。七月,在廣東建立了以繼承者汪兆銘為主席的國民政府,北京方面則是由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第二年,掌握了國民黨主導權的蔣介石開始北伐。另一方面,一九二七年,毛澤東在江西省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