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誕節,我們被印著知更鳥的耶誕賀卡層層包圍,一邊聽著神奇馴鹿拉雪橇的故事,一邊坐到餐桌前享用火雞大餐。
這些野生動物是如何成為耶誕傳統與節慶活動的吉祥物的?
知更鳥(學名:Erithacus rubecula)
再沒有其它鳥類能像知更鳥一般使人想起那種耶誕的節日氣氛和冬日的興致了。這或許是因為,知更鳥屬於僅有的幾種會於耶誕當天在花園中唱歌的英國鳥類,它們用音調優美的歌聲警告自己領地上的闖入者。
又或者是因為它們胸前長著鮮紅色的羽毛,讓身處蕭瑟隆冬的人們看到一抹亮色、感到一線希望?
19世紀中葉,在首批郵局僱員中,有一些僱員身穿紅色夾克衫,由此,人們常常以知更鳥的名字稱呼他們,自那以後,耶誕賀卡上便漸漸開始出現知更鳥的形象。在這些早期賀卡的部分圖片上,知更鳥往往用喙銜著一枚信封或一張明信片,像郵遞員一樣進行遞送工作。
簡而言之,郵遞員因知更鳥而得了綽號,知更鳥因郵遞員而擁有了人格化的角色。之後每年的耶誕賀卡、郵票和其它節日飾品上,都少不了要鑲上知更鳥的圖畫。
馴鹿(學名:Rangifer tarandus)
時至今日,孩子們依然滿心激動地等待著猛衝者(Dasher)、歡騰(Prancer)和其它會飛的馴鹿拉著耶誕老人的雪橇,滿世界兜轉,遞送他們的禮物。
馴鹿最有可能是因1823年的一首題為《耶誕前夕》(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的詩,而披上有魔力的外衣、走進耶誕傳說當中的。紅鼻子馴鹿魯道夫(Rudolph)於二十世紀加入耶誕麋鹿隊列,它的紅鼻子照亮了平安夜霧濛濛的道路。
由於馴鹿(或按北美的叫法稱北美馴鹿)的運動能效出色,體能勝過其它所有大型陸地動物;又鑒於許多生活在極地地區的人都選擇用馴養的馴鹿來拉雪橇,因而,由馴鹿來擔當傳說中耶誕老人的坐騎,真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馴鹿能夠在極端寒冷、冰天雪地的北極生存下來。因其體格結實,皮毛溫暖防凍,蹄型巨大,所以它們能夠承受低至零下40攝氏度的極端低溫。
一反其在平安夜空中飛馳的形象,我們較常看到的馴鹿正在進行它們一年一度的大遷徙。為了到達北極,北美馴鹿群可能要跨越5000多公里的旅程。
這種非凡的壯舉,足以見證它們所馳行的距離比任何其它的陸地哺乳動物都要遠,所以,也難怪它們能夠在短短一個晚上將禮物送達世界各地,馴鹿是當仁不讓的最佳耶誕坐騎!
野生火雞(學名:Meleagris gallopavo)
對許多人來說,備有各種配料的火雞是傳統耶誕晚餐所不可或缺的大菜。據稱,火雞肉首次取代諸如孔雀肉、野豬肉、鵝肉等的肉類發生在十六世紀,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the VIII)把火雞肉納入他的耶誕大餐之後。但直到維多利亞時代,這一習俗才漸漸普及開來。
野生火雞原本生長於美洲,是探險家將其引進到歐洲。隨後,人們對它們進行了非常成功的馴化,以至於英國殖民者竟然又把它們帶回到美國去養殖。
火雞是體型最大的狩獵野禽,狩獵野禽科還包括了鵪鶉、松雞和野雞。在繁殖季節中,或者當火雞感到興奮時,它們頭部的顏色就會在紅、白、藍三色中發生變化。
除了身為耶誕吉祥物以外,火雞最為人所知的或許莫過於,雄性火雞求偶時會發出快速的咯咯大叫聲。人們也因此用「gobbler」來指稱雄性火雞。
(本文曾發表於BBC中文英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