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最重要的發育器官是大腦。麥基博士及其同事還在另一篇論文中研究了人類和動物身上的證據。他們推斷,貧困、壓力和其他不良經歷似乎還會讓孩子的大腦發育得過快。這篇新論文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Reviews)雜誌。
神經科學家告訴我們,最初大腦的「可塑性」要更強——更容易接受各種經驗,也更善於學習。隨著我們漸漸長大,大腦在變得愈加高效的同時,靈活性卻在降低,我們更擅長完成任務,但卻不善於探索,我們的行動變得更加高效,但從事新工作的能力卻不如從前。
麥基及其同事著重研究了兩種不同的腦部發育。一種是大腦物理特徵的變化,如大腦皮層厚度或是神經元密度,另一種則是不同腦區彼此連接的方式。無論哪種情況,大腦發育的先後順序都是一致的,儘管這一過程很複雜。例如在嬰兒期,大腦會增厚,到了青春期就會變薄。研究人員發現,對家庭收入較低、並且從不良經歷中體會到更大壓力的孩子來說,其腦部發育順序的推進速度也更快。
這篇論文還回顧了一些得出「反之亦然」效果的動物研究。如果動物幼崽的成長環境豐富多樣,有很多不同的玩具和其他動物玩伴與之相伴,它們的腦部會發育得比較晚,但持續時間長,而且會在更長時間內保持更強的可塑性。麥基及其同事指出,不斷重複的負面經歷對大腦發育的加速效果或許最為明顯,而更加多樣化且不同尋常的正面經歷可能更有利於大腦對學習新事物保持一種開放態度。
人類同樣如此,良好的童年經歷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或許是因為它給孩子們營造了一種「可能性」。上過優質幼兒園的孩子在標準化學校測試中的表現通常不會比那些沒上過優質幼兒園的孩子好太多。一開始這讓決策者認為,學前教育的良好效果會隨著孩子長大而逐漸消退。但事實上,這之中蘊含著巨大的「事後效應」,它在很久之後才會顯現,它讓我們看到,優秀的學前教育最終會提高成年後的收入水平及健康程度,還會幫助兒童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成年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因為它不僅向孩子們傳授了學術技能,還讓孩子們保留下那份「靈活性」,從而在他們面對始料未及的考驗時,能夠從容應對。
為什麼壓力與逆境讓我們成長得更快,而豐富多變的順境會讓我們成長得更慢呢?最近一個頗有影響的觀點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生物學概念「生命史」中找到答案。一個動物的生命史涵蓋了它的生存時長、它對幼崽投入的多少,以及幼崽成熟所需的時間。威廉·弗蘭肯惠斯(Willem Frankenhuis)和丹尼爾·內特爾(Daniel Nettle)最近在《皇家學會哲學彙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對上述觀點進行了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