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王彥喬/北京報導
中國大陸全國人大於本月17-19日,陸續通過國家主席、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人行行長及有關副手等重大職務任免,班子的形成猶如宮廷大戲,公布前,外人只能做各種揣測,小老百姓則常態性地看著它例行地圓滿開幕、成功落幕。這次兩會的主基調,總體而言,不外乎在政治上越趨「抓緊集權」,民間經濟活動上卻更傾「放鬆自由」,但這兩者給民眾心中帶來的衝突性,特別是在民眾感受到的權利、義務不對等時,社會矛盾往往是隱藏不住的,兩會上,紅、藍女記者的爭議事件是縮影,而這樣的縮影,在中國社會絕非單獨性存在;劇烈變動中的中國,人心難免焦慮,當突如其來的事件能勾到人心的某種渴望時,總能引來海嘯般的共鳴連鎖。
只有「習體制」,沒有能與其併稱的「習X體制」
在政治上,中國大陸落實「一套人馬,兩塊招牌」,且以「黨」領「政」,本次「兩會」換屆後,進一步確立了「習近平」又高於「黨」的實質人事部署。比方說,此次確立的人大常委會、監察委員會、及國務院的治理格局,形成三角分權,分別由人大委員長栗戰書、監察委員會主委楊曉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等人,掌握實權。值得注意的是,三人不但是國家的行政最高階領導人,在黨的系統中,同時分任常委及政治局委員;更進一步,三人都是標準的「習家班」,栗戰書為習最得力的助手,楊與習在上海共事,劉鶴更是習的同班同學。以上,標誌著「親上有親、再加親」,確立了這波換屆中,從來都只有「習體制」,沒有能與其併稱的「習X體制」。
在民間經濟上,共產黨卻給出與政治全然不同的藍圖。從簡政放權、開放市場,到全年減稅8000億人民幣、降電價、降網路、降過路費等,簡言之,以「放」為主旋律,意在人人都能收穫經濟成長的果實,這與政治層擺明了要老百姓「看著就好」,有極大的參與落差。
因此,可以發現的是,政治「收」、經濟「放」之間,在老百姓的心理上,形成一股無形的矛盾情節。
大陸人民權利與義務不對等
權利與義務,按理說是一體兩面的,有多少義務,就能享有多少權利。但長期以來,大陸民眾往往承擔了過多的義務,諸如為維護北京城市路況,北京每年只釋放20萬個車牌名額,得爭搶;為維護習領導權威,對常委人事的街談巷議,人人都得噤聲;為兩會期間的領導人安全,所有人必須改道,就連大會堂旁經營的小飯館也得關店,為兩會召開的方便,改為公共廁所。換言之,民眾承受了太多國家政府、黨以「大局」為名犧牲的權益,卻擺脫不了相應的義務,久而久之,加劇心理上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