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把錢交給馬斯克

2015-02-09 05:20

? 人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0年「巴比宴,在北京近郊的一幢古堡飯店舉行,中評社)

大家或許記得幾年前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到中國,也不是來教中國富人投資之道,反而是擺了「巴比宴」勸富人行善。蓋茨基金會的主要業務集中在衛生和發展兩個領域,在衛生領域的重要工作包括對抗瘧疾和愛滋病,而在發展領域則包括農業、能源和兒童人力資本投資等。當然不可以說這些不是重要而偉大的工作。

(三)

那麼這兩個偉大的事業之間有衝突嗎?對於拉里·佩奇來說,表面上,這當然會有所衝突。比如你把錢給了馬斯克,就沒法把錢給蓋茨基金會了。佩奇自然不會否定當企業家進入慈善領域能發揮的巨大作用。但佩奇首先是一個企業家,而不是慈善家。這是個人從投資還是捐款層面來講,面臨的衝突。其實如果我們引入私人投資和社會投資兩個概念的話,那麼就是投資選擇的問題。

但隱藏在企業還是慈善更能幫助社會背後的爭議,其實還有一層組織層面上的衝突。這種衝突一直可以回溯到1960年代哈耶克和弗裡德曼對企業目的的論述。企業對股東負責,追求利潤最大化,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其他的「社會責任」了。畢竟企業不僅提供就業,而且提供產品,通過市場交易,已經極大豐富了人類的生活。所以其他的社會責任對於企業來說,就顯得多餘了。

而非營利組織呢?恰好就是關心「社會責任」的。在某些情況下,非營利組織和企業之間甚至會相互衝突。比如說,企業生產會對環境產生影響,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企業希望環境標準例如說污水排放的標準越低越好,這樣企業就不用花大價錢買污水淨化處理設備。但對於非營利性的環境保護組織而言,他們就希望污水排放的標準越嚴苛越好,因為這樣對環境比較有利。所以組織層面來講,兩者也是衝突的。

(四)

也許,投資私人企業或捐贈給非營利組織不過僅僅是個人的選擇而已,並沒有什麼值得深究的。但值得再說的卻是人們往往「忽視」了企業帶個社會的正外部性。沒有「百科全書」的生意,啟蒙運動就沒有那麼快擴展。而不是那些挖空心思的商人無所不用其極往前蘇聯國家運送翻譯書籍,也許意識形態的改變就不會那麼快。這樣一路往下走,就會碰到一個問題:如果沒有Google,人類將會怎樣?

某種程度上,佩奇和馬斯克是同一類人。看看在施密特2011年不擔任CEO之後,佩奇在Google進行的一系列項目,或許就可見端倪了。例如說Google光纖計畫,將提供比目前的寬頻快上百倍的網路傳送速率。上傳和下載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G,想想看在已經實現了光纖鋪設的奧斯丁、猶他或者是堪薩斯,記者利用這個光纖傳輸將會怎樣改寫突發新聞的報導方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