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在全台出現多點爆發,OMICORN變種病毒從桃園、台北到高雄接連傳出本土病例,桃園亞旭電腦廠更爆發了70人染疫。社區傳播的紅燈早就亮起,可是指揮中心依舊避談應否提升為第三級報警戒。
依陳時中的說法,「目前都是可追溯的感染源引發的群聚,尤其移工的生活條件相對不容易區隔,要進一步觀察對社區的影響。」
如此說法,就像國內去年511開始進入社區傳播階段,指揮中心當時還在忙的是,要把COVID-19「定義」在「社區感染」的邊緣,努力去比對基因,好不容易把獅子王與華航、宜蘭遊樂場等病例框架在一起,所以推論的結果是找到了傳染源頭,雖然是「社區感染」但是很快就可以控制下來。結果呢?從511起每日上百例至三百多例確診,根本不是CDC所匡列的架構。一開始的錯判造成了後續的大爆發。如今的OMICORN疫情,明顯正朝著類似的情況發展,CDC卻還是按著去年的模式來應對。
COVID-19病毒變種之快速早就超過我們所能控制與預料,根本不能「以不變來應萬變」了!就像前副總統陳建仁所說:「COVID-19病毒會不斷地尋找自己生命的出路,透過不斷地傳染、複製、突變,使得傳染力越來越強,輕症及無症狀感染者越來越多,因此讓感染者不容易警覺到自己已經得到感染,致使病毒散播的越快,這符合達爾文『適者生存』的演化原理。」但是,陳時中和CDC卻還在用去年的防疫思維來框架OMICORN的疫情。
更麻煩的是陳時中在是否應學世界多國採「與病毒共存」策略時,陳時中表示,大部分國家是不得不如此,「我們則是朝著清零方向努力」,目前針對移工採檢匡列,都是朝清零方向在做。然而他一直沒搞清楚,國內之所以會出現OMICORN疫情,關鍵就在我們的境外阻絕根本沒有做好,縱容了高風險國家民眾入境 ,加上入境後的隔離與自主管理模式變來變去,結果才造成如今的多條傳播鏈不斷出現,有些傳播源頭仍搞不清是從哪裡來的,CDC卻表示「都是可追溯的感染源引發的群聚」。以此陳時中推論只要一一採檢匡列一一撲滅即是朝清零方向在做。問題是為何從1月3日桃機爆發清潔婦確診至今,本土案例連環爆,絲毫沒有趨緩現象,反而更加嚴重?依CDC的「定義」,要清到哪一天,才能控制住疫情呢?
換言之,在面對連環爆的傳播鏈,且有持續爆發之風險,CDC如今的防疫策略還是採取部分的、有限的清零工作,而不是全盤式、滾動式對抗,就是始終跟在OMICORN變種病毒的後面追,如此防疫策略真能即時奏效嗎? 如此防疫心麼能夠「與病毒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