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了,當時作為台灣在亞洲僅存唯一的邦交國――韓國,為了與中國建交,宣布斷絕了與台灣之間的外交關係。整個絕交過程不僅未能先行告知,還絲毫不顧過去歷史情誼,冷酷地要求台灣駐韓國大使館人員需於24小時內離境,更強制接收台灣的大使館資產轉交中國。斷交得如此殘酷匆促,使台灣各界深感羞辱與背叛,滿滿的怒氣回應成大批群眾集結,到忠孝東路四段的韓國大使館拆牌抗議、丟擲雞蛋。那一年,韓國國民所得1993美元,而台灣是它的1.34倍,2675美元。
之後,同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的兩國走著不同的經濟發展策略,台灣以中小企業作為國際貿易的競爭主力,對照之下,韓國則是鼓勵財團高槓桿垂直整合的國際品牌養成。期間雖有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但由於民族團結以及產業結構的快速調整,讓韓國一直保有強大經濟成長動能。在進入21世紀之後,不僅在所得上超過了台灣,更持續性地擴大兩國之間的經濟差距,直逼日本的亞洲領先。
在經濟之外,因為剛烈的民族自尊感以及沒有中國的掣肘,結合韓國的產業創新能量,讓韓國在國際外交舞台以及文創產業推廣上,都有了傲人的成績。不僅有多位韓國人士擔任國際重要組織的秘書長級幹部,負責各樣重要的國際倡議推動,而韓流文化所及,包括奧斯卡獎、葛萊美獎,甚至金球獎等,來自韓國的作品與藝人更早已是得獎的常客。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韓國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BTS)除了贏得全球廣大樂迷支持,更三度遠登聯合國演講,為世界青少年世代發聲!這種種傑出成就,都解釋了台灣哈韓世代的形成動力,對照那種肇因於台韓斷交時齟齬所出現「好想贏韓國」的厭韓心理,讓台灣社會兩極性的面對韓國的崛起與超越。
但近幾年來,同樣面對「中國崛起」的挑戰,台灣早年因為大幅西進而造成產業空洞化的慘痛經驗,竟在多年後也開始出現在韓國身上。過度依賴中國市場,拖垮了韓國產業與政府在美中對抗格局中原有的靈活性。而財團與政府之間的千絲萬縷,在房價高漲與貧富差距擴大的「首爾地獄」現象中,也成為社會平穩發展的隱憂。對照之下,資金回流投資與台灣擁有的完整靈活供應鏈,在國際供應鏈重組浪潮下,結合經濟成長與匯率升值,似乎出現了國民所得再次領先韓國的契機,這也成為台灣部分國人的深深期待。
平心而言,就像在學校班上,不論能不能成為好朋友,能有一個一路競爭的優秀同學,促使自己需要時時努力來避免退步,應該是一種幸運。而在世界上,能有韓國,一個如此地緣相近又發展背景相似的國家,作為發展比評的對象,也是台灣的幸運。因為,有這樣重視民族自尊、努力爭取生存成長的競爭夥伴,才能在我們稍歇怠惰、無情內耗時,提醒台灣需要體認瓶頸、奮力振起,而這正是韓國對於台灣「亦敵亦友」(Frenemy)的難得功能。
畢竟,在台灣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我們並不是以多贏1、2個國家的量化排名提升為目標。有韓國這位Frenemy的存在,讓我們時時刻刻自省,百尺竿頭,不進則退,台灣需要更堅定發展定位,團結向前,走出更好的未來。
*作者為《台灣銀行家》雜誌總編輯。本文原刊《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