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2019年間,台灣尚未有關於漁電共生的經營規範,雲豹能源因此只能以贊助形式支持台南市北門區案場;直到去年法規落實,才能向合作夥伴Enfinite Capital買下該發電量123MW的案場,目前這個漁電共生案場,也是國內最具指標意義的例子。但趙書閔透露,因應主管機關要求、公司為該案場新增海管,又整整花了一年時間才達到標準。至於農地的地面型太陽光電,由於目前地目暫停變更,此前不少業者投入的開發成本等於完全被凍結,前景難以預料,也讓同業們不免人心惶惶。
「前期作業明明已經進行,後來政策一改(暫停地目變更),作業全都得暫停,乃至於未來還能不能繼續,誰也說不準?類似事件都讓業者倍感不安、行事更加綁手綁腳,」趙書閔說。
盼地方政府加速作業、以一致標準審核
趙書閔坦言,再生能源業者在類似的溝通管道上投注極大心力,花費較預期更長時間,這些溝通確實有助於政府、社會大眾與各界人士更加理解再生能源的價值與重要,可說是再生能源扎根台灣必經之路;但趙書閔也期待,社會各界能多加認識再生能源是最符合ESG倡議的發電方式,並且理解再生能源業者在第一線耕耘遭遇的實際困難,「希望不要因為部署進度稍有延遲,就認定再生能源就是沒有效率、不值得發展的產業」。
展望未來,趙書閔認為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仍大有可為,但仍須突破部份限制:例如截至去年底,太陽光電累計設置量僅約7.5GW,此外,風力發電因疫情影響,在邊境管制等防疫規範下,外籍技師與特用船舶上的技術人員都受到阻礙,必須要加速才能併網發電、趕上預定的5.7GW目標。趙書閔同時呼籲,建議各地方政府審查基準應更加簡明、一致,此外,許可作業也希望能加速進行,綠能業者對在地商機都有濃厚興趣,否則外商不會一直前來,「這裡真的大有機會!」趙書閔熱切地說。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