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共論壇難產,《上報》認為是因為吳敦義主席堅持「一中各表」,對岸不滿,質疑其「獨臺」政治色彩,所以赴陸難。其實,要不要國共平臺,不是大陸單方面訂條件、設門檻;臺灣方面也握有主動權,手上頗有些籌碼。
大陸從沒定義什麼是「獨臺」,倘若「獨臺」真成了大陸官方正式用語,對岸就得為「獨臺」畫下紅線,處理臺灣方面所有與「中華民國」有關的主張與事務,與多數臺灣人民的認同為敵,這不是自己往自己肩上添累贅?更違反了習近平主席說的「兩岸心靈契合」。因為沒有「獨臺」紅線,「一中各表」不是「獨臺」也不是法理臺獨,所以才存在習主席會見馬英九總統的空間,否則堂堂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與主張「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的中華民國總統會面,不是自打嘴巴?
「獨臺」只是臺灣深藍陣營某些人拿來嚇自己的媚共遁詞,兼用來譴責馬政府的大陸政策。在此種自我限縮的心理下,難怪前年國民黨洪秀柱主席參與國共論壇時,在中山陵的祭文,「三民」沒有了主義,「五權」少了憲法,「中華」與「民國」分開,她當場致詞時,談到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總理」,「國父」不見了。
深藍深怕被誤解唯「獨臺」,所以連「一中各表」也不敢講。實情是,2008年5月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以來,兩岸互動,本來就存在「一中各表」的空間,整個馬習會就是「一中各表」活生生上演。至於深藍輿論認為從蔡英文當選後,臺灣就沒有「一中各表」的空間了,這也不對。如同〈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博士針對朱立倫市長與劉結一主任會面的評論:「九二共識交鋒…朱立倫堅守立場」(3月27日聯合新聞網),「一中各表」的空間當然存在。而且,臺灣應當以朱市長為例,向大陸強調兩岸對「九二共識」的意涵不同,才不會「淪為對岸論述邏輯,失去我們的主體性」。
的確,如同汪文所說,二○一六年習近平講「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後,「這一表述已成北京提及「九二共識」的主要用法」。在2016年之前,制度化協商正常運作期間,當臺灣方面在自家土地上講「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時,大陸當局在自己家裡的常用講法則是「反臺獨、九二共識」;但在兩岸交手、相會時,特別是制度化協商的平臺上,公開碰面的場合,雙方都只講「九二共識」,你不講「反臺獨」我就不講「一中各表」;「反臺獨、九二共識」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則用於閉門時雙方各自表述。例如,若我方講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對方就會講「反臺獨、九二共識」。老共曾經偷跑,兩岸兩會會談在重慶時,向記者公開說了「反臺獨、九二共識」,我方就立即聯繫中央社記者,補了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如果我方偷跑,對岸也會比照辦理。日前劉結一主任會面朱市長,記者還在時公開說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與「反臺獨」,朱市長便強調「九二共識意涵不同」,雙方的交鋒比以前檯面化,更凸顯了兩岸的差異。
有深藍輿論一直認定國共論壇開不成,是因為吳敦義主席太強調「一中各表」,大錯。朱市長都已經公開在大陸講出「意涵不同」了,證明了臺灣方面強調「一中各表」,大陸不會因此就斷絕往來。不管是朱還是吳,只要到大陸,就是臺辦系統可以刷存在感的政績,他們不會把這種機會往外推。臺灣方面只要釐清大陸內部政治的現實,可以發現,自己是擁有籌碼的,兩岸交流不該只是順著大陸的意旨走。
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任至今,大陸當然有聲音紛紛向藍營傳達:「少講各表,最好不講」。這本就是大陸一貫對臺分而治之的手法,遇到軟的人,話就強硬點,遇到硬的人,話就委婉點,但這絕對不是大陸的底線或紅線。藍營應該很清楚,國共論壇或兩岸交流該如何進行,關鍵在臺灣民心,國民黨政治聲望的基礎在臺灣群眾,與中共走太近,與臺灣人民的距離就遠。與中共打交道就可以加持自身的政治聲望?有遠景的政治人物不可能這樣想;在臺灣政壇已無行情的深藍者,才會找中共取暖。
*作者曾任職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副執行長﹑陸委會主委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