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九合一地方大選倒數10個月,台灣又準備進入選舉的白熱化階段。自2014年起,中選會為了降低選舉成本,將九類公職人員合併於同一天票選,再搭4年一次的正副總統、立法委員選舉,台灣逐漸形成「複數年即選舉年」的制度累積。近幾年小黨興起,當台灣政局大致上仍是以國民黨、民進黨兩大黨對抗的局面為主,不管是誰當家、誰在野,「選舉年」往常便是雙邊盤點勢力的時機。
打仗當然不是一聲號角就讓所有人直接衝上前線廝殺,選戰開打前的兵棋推演、戰術縱橫才是最重要的一環。國、民兩黨近期都陸續召開所謂的「選舉對策委員會」(選對會),召集各路山頭、各家派系,以及諸位黨內大老,共同磋商各地的提名候選人、策進輔選工作。不料,藍軍方面,原先被寄予厚望的新北市市長侯友宜、台中市市長盧秀燕及嘉義市市長黃敏惠等一干封疆大吏,因自身仍須爭取連任提名,也是被提名的候選人之一,紛紛推辭。
藍營的地方諸侯們,為了維持選舉公平性、避免「球員兼裁判」之惡名,而放棄加入選對會,對個人、黨以及支持者,都是相當可惜的事情。先不提「團結才能打贏」此等精神喊話,上述的縣市首長,都是身為走向第二任期的地方諸侯,握有一定的政治能量,包含著資源、人脈、聲望以及民意的支持。在國民黨仍未取回執政權的當下,地方首長是藍營最寶貴的資產,若能妥善發揮,達成「地方包圍中央」的圍攻樣態,罔顧民意的民進黨就不會像現在如此囂張。
或許諸侯們私下諸有多少愛恨情仇,或是誰看誰不順眼、誰跟誰之間又有「老鼠冤」,無法在同一個「群組」裡共事。但換個角度想,若大家都不參加選對會、沒有了橫向溝通、協商的平台,豈不是更容易發生誤會?以黨中央的高度召集,與橫向聯繫的制度保障,才更容易找到一個大家「共贏」的最佳方案。將多方勢力的要求放在牌桌上談判、協商,即可大量避免私底下的暗潮洶湧、相互背刺。就連馬英九前總統都看不下去,發話稱:「黨的事應該盡量參與。」
譬如民進黨,英系、蘇系、新潮流及正國會等各派系再怎麼捉對廝殺,終將都必須回歸到以黨主席蔡英文為召集的選對會做決定。看誰都不順眼、但同時也掌握民進黨新北市組織系統的蘇貞昌,終究也要服從民進黨選對會所決定的人選。享用國家機器、聲勢浩大的民進黨尚且如此,蟄居在野的國民黨若要東山再起,當然更要做到。
尤其掌握直轄市的侯友宜、盧秀燕二人,是最有實力與民進黨抗衡的一方,更應該展向當仁不讓的決心,迎戰選舉奧步的同時,再與其他黨內勢力連袂出擊。若二人能夠放下心中無謂的罣礙,成功幫國民黨在2022年地方大選斬獲豐富的戰績,凝聚軍心、同振士氣,反攻2024年大選,重返執政之日將不遠矣!
*作者為私立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