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仔今年6歲,準備上小學了。當身邊朋友紛紛把小孩送雙語幼稚園、全美幼稚園,卻被高昂學費壓得喘不過氣時,我不禁要謝謝當年的自己,沒有在不顧經濟情況下,就硬把剛開始學講話不久的大仔送去雙語學校。
其實3年前的我,也差點不自量力想跟風。以前有迷思,總認為學英語應該把握6歲前黃金期,所以當年大仔一滿3歲,就拼命找私立雙語托兒所或幼稚園;沒想到,我那國中才開始學英文、卻能考上國立大學外文系的姊姊,聽到「外語黃金學習期」之類言論,就直接翻白眼給我看。
「可是,『語言學習黃金期』只對母語有效耶。」
「啥?不然那些電視上說什麼語言黃金學習期,是講給誰聽的?」
「講給爸媽聽的啊!製造『別讓小孩輸在起跑點』的心理競爭效果囉。」
什麼是「語言學習黃金期」?
語言學習黃金期指的是小孩學第一個語言(也就是母語)時,年紀愈小愈好,不然長大後母語程度會很差,甚至影響他未來學習任何知識;但如果要學第二語言(也就是外語),目前不管是國內或國外研究,都沒找到明顯證據支持語言黃金期說法。
也就是說,除非從小家裡就是雙語環境,例如:爸爸是美國人、媽媽是台灣人,或從小移民英語系國家,不然最好先紮穩母語基礎,等5~6歲後再開始學外語,效果反而更好。
但地方媽媽還是很擔心,因為孩子上小學後,私校雙語課程雖然棒,但貴桑桑,平均每學期學費約4萬~16萬,如果是知名國際學校又更貴了。或許有些家境不錯的朋友認為孩子教育不能省,但以行政院主計處最新公布的2017年家庭年收入所得數據,當年平均每戶所得129.3萬元,如果從中位數來看,2017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才88.1萬元呀!
這88.1萬元不僅要養一家大小的吃、穿、住、交通等基本生活費,如果再加上昂貴的雙語學校支出,誰來體諒地方爸媽們說不出口的龐大經濟壓力呢?
還好我姐真的很精明,她翻出以前念外文系時的厚重語言教學原文書告訴我:「花大錢沒必要,學好英文的方法是營造環境,也就是『沈浸式學習』。」
「沈浸式學習」是讓小孩在一個純粹英文環境裡,用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學習方式牢牢記住新語言,而不是用大腦硬記。這樣的外語學習法已經盛行很久,所以早期非英語系國家流行私立雙語學校,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則有愈來愈多平價又方便的線上語言學習管道,用新科技來打造英語練功場。
在姊姊建議下,當時我決定讓大仔讀公立幼稚園,盡情探索、玩樂,也幫他打穩母語基礎;等大仔滿5歲後,我開始試用三種新科技平台:數位影音學習平台、AI對話機器人學習平台,以及真人線上英語學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