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證是媒體應善盡的責任
另外,近日媒體以不具名家長爆料內容,報導過去孫安佐曾於康橋衝上舞台,說出恐嚇的話語。報導出現後,自稱康橋學生的家長在Facebook提出另一段影片,指出孫安佐並沒有出言恐嚇。對此,許多人也紛紛譴責媒體捏造假新聞,揶揄新聞是製造業。
一則新聞報導的消息來源是不可或缺的,當記者從消息來源獲得消息,也需要針對消息來源身份,以及消息本身做查證與判斷,例如爆料者是否為該校學生家長、爆料者與事件是否相關等,讓新聞報導更接近真實。
當記者已經由上述查證工作而作出報導,這篇報導就不是記者憑空撰述的「假新聞」,但若這則新聞還是出錯,此情況則是屬於記者經由查證,卻查證不周的不實新聞。
然而,我們進行這樣的釐清,絕非為了推卸媒體責任與錯誤,而是希望大眾可以更了解新聞作業流程。另外,一篇新聞報導並非記者單獨產製而生,新聞組織立場、編輯,以及管理者都會在守門過程中,來影響報導內容。在大眾不了解媒體組織的情況下,往往把這些問題歸咎第一線記者,形成大眾與記者互相傷害的局面,這卻無法解決新聞出錯與新聞組織問題。
擔任測謊機不是媒體的任務
許多人把記者當作測謊機來檢視,去年建中學生冒名受訪,一時在網路上造成許多討論。有人認為,記者總愛報導這類周邊新聞,又沒有查證,活該踢到鐵板;也有人認為,採訪是在學校進行,也經過校方協助,記者查證後認為是非常可信的來源,基於信任才做報導。此例可看出,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之間有其複雜與微妙的關係。但是,現今網路越來越多的資訊與消息,要如何查證和檢驗,又做到何種程度的信任,成為了記者工作一大困難之處。
不專業的新聞帶來不信任感
或許有人認為,要大眾尊重新聞媒體的專業倫理,但是新聞倫理有盡到他們的責任和功能嗎?當今新聞充斥三器新聞,尤其媒體直接引用爆料社團影音做「轉播」,或是擷取網友回應來當作受訪的來源。若只是這樣的報導,新聞媒體儼然失去「新」的價值。例如,花蓮地震後的第一時間,最快揭露有房屋倒塌消息的,是附近的居民直接拿起手機做直播。然而有媒體搶快,反而還錯植倒塌大樓資訊,「真實」的價值也遭到挑戰。
除了客觀內容錯誤之外,許多新聞還有刻意放大部分事實、以偏概全、誇大煽動等的主觀錯誤,以及製造刻板印象、歧視、過度揭露隱私或報導犯罪手法、渲染靈異現象等不當報導。數起不專業的新聞報導,案例是舉也舉不完的。因此,也不難想像大眾對於媒體的不信任感,這也是當今媒體應該深深反省的:當獲取了越來越多的點擊率,反而失去了閱聽眾的信任,對於新聞價值與媒體組織本身,究竟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