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恩觀點:俄烏衝突的歷史因素─是誰置烏克蘭於鋒火?

2022-02-26 06:40

? 人氣

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戰爭爆發、世界各地興起反戰示威,示威者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高喊口號(AP))
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戰爭爆發、世界各地興起反戰示威,示威者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高喊口號(AP))

把俄烏問題還原回它的本質,實為強權國家在區域裡的地緣政治競逐。俄羅斯的行為完全可以從對潛在敵手的擴張感到憂心,以及對於兵臨城下的安全威脅無法容任,來加以理解。當然,親西方立場的文獻或論者會反駁,主張NATO是一個維護安全與和平的國際組織,有高度的透明性讓俄羅斯的安全憂慮大幅降低。況且,以過去的經驗來看,NATO並不是沒有跟俄羅斯建立過合作,例如「北約-俄羅斯理事會」(NATO-Russian Council)。根據此種親西方立場的觀點,俄羅斯沒有理由去反對喬治亞和烏克蘭被吸納為NATO的一員,更何況是採取軍事行動破壞這兩個國家的領土完整或資助其境內的分離主義勢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親西方立場的論點是片面與可議的,何以如是說?首先,東擴如果是為了要遏制俄羅斯,那麼一個已經人口老化嚴重,經濟與產業結構又相當單一的脆弱強權,真的值得歐美國家如此大費周章或數度不惜測試俄羅斯的紅線嗎?其次,如果真要說什麼推廣民主價值,為什麼歐美大國不直接向俄羅斯進行民主輸出的動作呢?而是以那些民主程度已經高於俄羅斯的中東歐國家為對象?而且為什麼總是在選項中不肯放棄吸納烏克蘭?

事實上,烏的重要性除了一般文獻與時評都提過的「地緣」價值外,還有一個就是它的核武戰略效益。必須坦白說,我們都不是核心決策圈裡的人,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烏克蘭在脫離前蘇聯獨立之後,究竟境內還有沒有留存一些核武。對於烏克蘭的核武問題,國際性的官方版故事是這樣的說的:基輔與華府、倫敦、莫斯科在1994年簽署了一份三方核武轉移協定(正式全稱為Memorandum on Security Assurances in Connection with Ukraine’s accession to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這份重要的文件讓烏克蘭願意放棄當時繼承前蘇聯所取得之大量核武器與相關設備,以換取俄美英三方承諾尊重並確保烏克蘭的主權獨立和領土不受侵犯。當我們知道或重新回想起上述這段有關烏克蘭與核武管制的往事後,可能在分析俄烏問題上會出現有別於通說的思考。

歐美國家派的論者會說,Putin雙手血腥,枉顧國際和平與烏國民眾性命。但實踐上歐美國家只會以雷聲大雨點小的經濟制裁佐以國際協商談判,用至少半年以上的時間來消費俄烏問題。而『非』歐美國家派的思考是,根據上述1994年的核武轉移備忘錄,烏克蘭此後不應擁有核武,無論原因是自行取得或它國提供。然而,美國或西方社會極可能藉由NATO東擴掩蓋將核武秘運至烏克蘭的事實,所以Putin才會不得不採取最堅決的態度,並且在本月24日開戰前的數場協商中確認西方國家是否能擔保烏克蘭並不會有核武。不幸的是,那些戰前的談判都失敗了,最後俄羅斯只能訴諸武力解決。請問,誰應為如今烏俄戰火的升起負起最大的責任呢?

*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