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持續不斷,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叫陣」,而中國與西方之間的隔閡與分裂也日益明顯。甚至已經有人表示,目前的世界已經進入「新冷戰時期」。不管是對俄還是對華政策,很多苦果都是由西方對對方的誤判和政治短視造成的。
如果說,北約在當初的擴張中,適當采取措施對俄羅斯進行某種技術上的安撫,也許不至於到今天給普京在侵略了烏克蘭之後還振振有詞扮演「受害者」的機會,同時又使西方這次在烏克蘭危機中顯然被普京牽著鼻子走。這一切,跟北約當時在擴張中並沒有認真思考俄羅斯可能的反應,也是出於短視的習慣,沒有認真地處理好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遺症的表現。
而西方國家對華政策中,也有類似的做法。如果當初對中國沒有堅信用貿易能改變其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那今天的西方與中國的狀態也會大不一樣。
而更令人沮喪的是,西方的一些分析家們繼續在犯誤判或者對某種現象輕描淡寫的錯誤。 當然,誤判不僅指對現實的錯誤解讀,也包括了對未來的錯誤預測。而有時,即便判斷是正確的,也被政治短視而迷誤,於是乎出現頭疼醫頭的短期措施,而非追求需要經過長期努力的目標。 以2015年達成的明斯克協議為例。當時,對歐洲各國來說,目的就是早點讓烏克蘭太平下來,哪怕這種太平是表面的、臨時的也行。於是,便出現了明斯克協議。但是該協議至今無法認真貫徹,而俄國則指控基輔沒有落實協議。
中俄高峰會議以及錯誤的解讀
這個月在冬奧開幕式前召開的中俄高峰會議將是對改變亞歐地緣政治一個具有很大影響的事件。但是,西方各界的反應和評論並沒有給予應有的地位和足夠的重視。
有的為這次北京在烏克蘭危機中如此明顯站隊莫斯科,覺得出人意料。有的則持有相當大保留態度,因為覺得中俄之間與其說是友誼不如說是互不信任。有的則安慰自己,「中國並非無條件地支持普京」。至於美國安顧問蘇利文則更是發出了空洞的威脅:中國若被視為支持俄羅斯攻烏,或需付代價。
所有這些反應,都說明一點,西方分析人士對歷史細節不熟悉,對習近平和普京這兩個掌握著世界上地域龐大的國家的領導人不了解,對最近幾年的微妙發展更是陌生。
透視中俄關係
俄羅斯人本來是一點不推崇中國的。而且在心理上,俄羅斯人一直認為自己的心是往歐洲靠的,而不是向亞洲。但是,這種情況在近15年來有了巨大改觀。而這個改觀得感謝普京一人。話再轉回來。2012年上台時的習近平的目光也不是一開始就朝著俄羅斯的。習近平當初的想法是緊盯著技術和軍事上最強國美國,通過「友好」關係,不斷從那裡獲取最好的技術。於是他就向美國提出了所謂「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外交倡議,而這個大國就是指美國和中國,俄羅斯根本排不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