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亡在旦夕,台灣能否長保安逸,全世界都在關注。英國首相強生和美國前總統川普齊聲預言未來可能成為目標,倒是台灣的政府領導人安之若素,蔡英文總統強調台灣和烏克蘭「本質上不同」,而且有「海峽天險」可恃,對於放「假消息」製造恐慌者,要發動「認知作戰」以安民心。在烏克蘭得不到任何外援而土崩瓦解之後,台灣真的可以高枕無憂嗎?
台灣現在當然不像烏克蘭,未來應也不致成為烏克蘭,但不能否認的是,先前在烏克蘭身上看到的一些景象,確有幾分和台灣神似。比如,台灣的民進黨政府在主權獨立及中國大陸議題上操弄,烏克蘭政府領導人簡直得到真傳;至於仰仗北約等外強卵翼以及美歐政要的信誓旦旦護衛,台烏簡直互為翻版。
其次,台灣多數民眾反中情緒高昂,中國大陸民眾相對的也反台與武統情緒高漲,其強度甚至甚於俄羅斯民眾對烏克蘭的憤恨。普京出兵,民意普遍支持,還博得更高威望,有效消解內部不滿聲浪。習近平果若對台用兵,內部民意支持力道豈非更強?所獲得的聲望加持毋寧更多?
台灣的戰略地位、經濟分量與政治狀態固然遠優烏克蘭,但也有不如之處,比如烏克蘭畢竟是個國際承認的主權獨立國家,俄羅斯即使強詞否定,但對其軍事行動顯被國家認定屬於侵略性質。台灣被中國視為領土的一部分,無論在國際承認的事實上還是憲法的法理上,都未臻於一個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的主權國家之林,本質上算是中國未解決的內戰遺留。
如果硬要相提並論,台灣具有的國際承認及整體實力與中國大陸的對比,反倒更像是頓巴斯地區兩國共和國與烏克蘭之間的關係。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聲稱台灣與烏克蘭截然不同,因為烏克蘭是主權國家,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屬於內部問題,這樣的立場只會讓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解決意志高於俄羅斯對待烏克蘭的態度,也會影響「理念相同」國家軍事支持的便利性。
民進黨宣稱台灣戰略地位和產業鏈價值遠高於烏克蘭,美國等國不能承受丟失台灣的嚴重後果,美國政府首長也重申承諾堅定,藉以形塑一種「萬一台海爆發戰事,美國和日本會出兵救援」的想像,台灣不少民眾也多信其為真,深信美日屆時一定出兵救援。這個推測不無道理,但也要看到烏克蘭被拋棄的悲劇,活生生坐實了國際現實的殘酷性,台灣民眾雖多數未被喚醒,但中共看在眼裡,或許更加確信萬一揮軍台海,美日等國多半會同樣作壁上觀,甚至還有更好的遮羞布可用,烏克蘭誠然不屬北約,但台灣連邦交國都不是!
北京緊緊抱住一個牌坊,認定台灣主權原屬中國,因此兩岸與烏克蘭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緒,兩岸無論和平抑或或戰爭,都維繫在「一中」的法理上,武統沒有軍事以外的任何障礙;外國完全無權出兵干預,而各國對於俄羅斯的制裁僅限於經濟領域,不構成立即性的傷害與制約,何懼之有?
中共見識了普京驚天一擊,頓然改變了國際安全結構,可能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俄國勢力原本止於烏東邊界,普京拿下基輔後等於占領烏克蘭,俄國勢力立即直接西擴到中歐,不僅陸海空軍與導彈軍力直抵波蘭,還觸及斯洛伐克、匈牙利及羅馬尼亞的邊界等北約成員國家。烏克蘭原為歐俄緩衝區,未來變成兩軍相接,直接威嚇北約國家的安全。
從假借演習威逼到出兵入侵,美國與北約國家因為各自利害考量不同而出現分歧,短期內或將團結共同應對新形勢,也會更加依靠美國以扼阻俄羅斯進一步侵犯。但是,北約內部分歧,步調不一。首先是美國與歐洲北約大國的利益不同,德國與法國不能割捨與俄羅斯之間經濟利益關係,例如德國新政府雖「暫時」凍結北溪二號管線的啟用,而且德法對於普京是否威脅國家安全,估算遠不及美國嚴重,彼此又有歐洲安全主導權的潛在矛盾,能團結多久不無疑問。對北京而言,美國及相關國家跟中國之間的利益關係並不一致,不乏矛盾可以見縫插針,挑撥利用。如果「反蘇大聯盟」無法成形,或者成形而撐不久,則「反中大聯盟」亦可如是觀。
中國及俄羅斯與世界其他強權關係趨於緊張,一大原因是兩國都宣示民族復興的目標,對既有國際秩序構成挑戰,而亟思予以遏制。目前的後冷戰新秩序形成於美國及北約擴張而俄羅斯備受壓縮的態勢中,普京對此深感羞憤與不安,誓言恢復昔日輝煌的盛世發動,終於起而挑戰,旗開得勝。
這次烏克蘭危機讓中俄重新聯手,新冷戰的挑戰才剛開始,美國與西方盟國無力也無心阻擋普京的軍事反撲,對於中共在東北亞與西太平洋積極建軍構成的挑戰,同樣有心遏制卻力有未逮。如今中俄合力重塑新的國際新秩序,顛覆力更強,台灣無疑成為下一個目標。
烏克蘭輕易被制服,美歐對俄戰略與後續制裁軟弱無力,北京應是內心稱快。烏克蘭被突破之後,美國陷入兩面作戰困局中,習近平應該很感謝普京將美歐注意力從中國轉移到東歐,有效緩解中國承受的壓力。他也會期待美國為了對抗俄羅斯而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並且為了防止中俄策略合作而對中國採取比較親善的政策。如此一來,美中俄戰略三角關係可能改觀,美中關係將因美俄交惡而升溫,美台關係隨而蒙上陰影,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壓力難免升高。從北京到台北的統一距離是否隨之縮短?
俄羅斯霸凌烏克蘭,為天理所不容,赤裸裸反映國際現實的殘酷性,也反映自己國家別人救的虛妄性。其中一個最大的教訓是,應對外強的政策必須與相對實力相符,不能妄自托大,不求量力,尤其不能陷入外力牽引的漩渦中。如果誤入歧途,則是走上剃刀邊緣路線,極易引燃戰火。所謂「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應是以小事大之智者所切忌。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