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爆發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連日來引發國際上對處境與烏克蘭類似、都受到強鄰威脅的台灣安全高度關切。雖說蔡政府強調台灣與烏克蘭有本質上的不同,極力駁斥「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聯想;對岸也強烈反對把台灣拿來與烏克蘭相比擬。不過,這場俄烏之戰的過程及結局,無疑將會為兩岸軍方應對台海未來可能的戰火,提供諸多借鏡與教訓。
綜觀開戰近半個月的俄烏戰局,從初始俄羅斯多路齊發入侵烏境,同時以導彈精準打擊烏克蘭防空系統等軍事目標,並大膽以空降兵力直逼烏克蘭首都基輔,試圖用全面奇襲的震撼攻勢,一舉瓦解烏克蘭軍民抵抗意志,逼使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出逃或投降。只不過事與願違,烏軍抗擊強度超乎預料,加上俄軍在戰術、後勤補給等多方面的失誤,幾日內速勝的期望落空,戰況也隨著俄軍重整進攻節奏,朝向曠日廢時的傳統地面作戰型態發展。
由於戰前歐美軍情界的評估,普遍認定俄、烏軍力差距懸殊,一旦開戰,烏軍很可能兵敗如山倒,基輔頂多96小時就會淪陷。未料俄軍在烏國境內推進速度雖快,但烏軍在基輔、哈爾科夫等大城防衛作戰上,竟然扛住了俄軍的陸空攻勢,還造成俄羅斯空降、裝甲先頭部隊不小的戰損。這樣的結果,除讓烏克蘭軍民士氣大振,連西方軍事專家都形容,俄軍的表現荒腔走板,簡直就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