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決定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雖然有人認為此禁令對俄羅斯經濟傷害不大,但如果美國能推動讓俄羅斯能源出口受阻,將會帶來多重災難。
在美國總統拜登先以行政命令禁止俄羅斯能源進口後,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了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的法案,英國與美國同步要逐步減少、終而禁止俄羅斯的能源進口。
這個意圖與戰略性非常清楚:俄國是能源出口大國,近半出口是能源,政府的預算也有3成以上來自能源,因此,雖然英美本身從俄國進口的能源數量不多、影響不大,但如果英美扮演領頭羊,最後能讓其它國家加入其行列,減少甚至最後斷絕俄羅斯能源出口之路,等於直接斬斷俄國外匯的來源與普京政權的財政支柱,對俄羅斯經濟與俄國政府而言,都會是災難性的打擊。
這是比金融面攻擊更直接的產業與經濟攻擊;如果說把俄國趕出SWIFT是核彈級的金融武器,斬斷俄國能源出口之路,就是核彈級的產業武器。
當然,這個災難與代價不僅俄國要承受,其它國家也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最直接影響的是俄羅斯能源大買家的歐洲國家,這些國家從俄國進口的天然氣與原油等能源,占其進口能源的比重從2、3成到5成不等,東歐一些國家更是超過6成以上。對這些國家而言,如果慨然加入此禁俄能源進口的制裁措施行列,本身也必然要有經濟承受打擊的準備,而且,這個打擊可能同時來自2方面:通膨與經濟成長受挫。
俄國是全球第3大石油生產國與最大天然氣出口國,全球市場少了俄國的能源份額,價格必然大漲,原本已走高的通膨將更形惡化─傳出美英要禁俄原油進口後,油價馬上飆上近140美元,有投行甚至預估最極端情況下油價「上看300美元」。而加重對俄的經濟制裁,除了影響市場外,也會再次打擊到原本運作已不順暢的供應鏈,經濟增長也受影響。
兩者一起發生代表的就是停滯性通膨再現,各國都難倖免,只是受創程度不同罷了。
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傳出不願加入能源制裁的原因─因為不進口俄國能源,對從俄進口能源比重低到個位數字的英美而言,是能承受、也容易找到替代來源的「小事」,但對從俄進口占比3-5成的德國而言,則是不僅短期無法找到替代來源、更可能是無法承受之重,要跟進也難。
同時這也是為什麼傳出美國正討論放寬對委內瑞拉、甚至伊朗的石油出口制裁,以增加石油供應、降低油價上漲幅度及其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但現實上美國要全面封鎖住俄國的能源出口幾乎毫無可能,最大的「破口」當然是中國:中俄兩國「無上限」的友好關係、中國大手筆增加對俄能源的採購,讓俄國的能源有穩定的出口對象;美國要中國加入制裁,以目前的中美關係、地緣政治因素考量等,看不出有什麼可能性。
而且,大「破口」不僅中國。大部份人都把「不支持西方制裁俄國」的焦點放在中國身上,卻未注意到另一個可能的大破口:印度─在安理會投票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除了中國棄權外,印度也棄權;上周美日澳印領袖周四召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視訊會議,會後發布聯合聲明並未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原因是印度不願在美俄兩個戰略夥伴之間選邊站。
印度的態度有其歷史淵源,傳統上印度是不結盟國家的老大哥之一,過去與蘇聯關係密切、購買軍火,即使現在與美國關係拉近、是印太聯盟的一員,但與俄羅斯仍維持緊密關係,去年12月普京才訪問印度,雙方簽下28個合作協議與軍購合約。
如果美國無法同時拉到中印2大國加入制裁,這個制裁的「破口」就嫌大了一點,就算能讓俄羅斯經濟產業受到較大的打擊,但力道恐怕仍難改變現實狀況、達到制裁目的。
不過,即使這項禁俄國原油(或能源)出口的毀滅性武器未成真,全球經濟還是註定受拖累,戰事拖延越久、制裁手段與範圍越多、經濟受到的拖累程度就越嚴重;而且,拉下經濟的方式會從能源、通膨開始延燒至供應鏈、經濟成長等,今年經濟已難再享去年的「疫後復甦紅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