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月18日以來,外資已經連續賣超台積電股票15日,而這個時間點,正是俄羅斯進軍烏克蘭的前三天,凸顯出外資對於地緣政治的避險情緒升溫,進而有加速撤出台灣資本市場的跡象。當然,可能有人會說,外資已經連續賣超台灣兩年了,但很明顯的,外資自2020年3月疫情崩跌以來,就未曾這麼密集且大量的賣出台積電。
而這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認為凸顯出當前台灣多數企業包含台積電在內,恐怕仍未認識到地緣政治對於全球供應鏈所帶來的衝擊!若沒有正確的認識,豈能做出適當的因應策略?
猶記得去年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一番「台灣不是穩定地區」,引起國人一片譁然,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公開嗤之以鼻的表示「不值得回應,不做重傷同業的事,相信的人應該不會很多」。然而對應到近期俄烏戰爭的開打,外資大幅調節賣出台股,其中又以權王台積電首當其衝,不難想見,對於外資來說,地緣政治的避險情緒升溫,「台灣不是穩定地區」一說,豈是重傷同業之語,大抵只是說出他們心裡的擔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台積電當前的策略並未能緩解這些大型外資機構投資人的擔憂。
對照英特爾執行長的周遊列國拉攏補助,巧妙的借力使力,把東亞地區的不穩定作為說服美國乃至歐盟政府更高補貼的手段,相形之下,台積電似乎仍沈浸在製程領先、客戶滿意的光環,以及為了保護高毛利率所採取相形保守的擴張策略,即便近年跳電頻傳,仍持續將投資擴廠集中在台灣,依循著過往的成功方程式。凸顯出當前台積電恐怕仍未正視,過去全球IDM以及IC設計公司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將代工訂單下在東亞地區幾家主要晶圓代工業者手中,藉由大量高素質且相對低廉人力成本所產出的便宜晶片時代恐怕將不復見,晶圓製造的在地化恐怕會是未來的產業面貌,而這將大幅提升東亞國家主要業者,如:台積電、三星的製造成本與難度,以台積電的美國新廠為例,就面臨人才召募、職場文化衝擊、施工成本等諸多困難,晃論台積電從沒在歐洲設過廠。
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趨勢其實早在川普2016年上任,掀起中美關稅貿易與科技戰,中國大陸中芯半導體屢次成為制裁箭靶,就有這樣的勢頭出現,然而多數的產業乃至於學界人士可能倒今天都還認為,川普下台後,地緣政治就會回歸如常,就像疫情帶來的衝擊一樣,終究會有恢復的一年,然而君不見拜登上台後情勢並未改善,後來的俄烏戰爭更有如火上加油,台海的緊張竟會讓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命懸一線,更讓西方各國政府深信在地生產的必要性,無疑,這將使得地緣政治對於半導體供應鏈的影響愈為深遠,且沒有回頭路。倘若自2016年川普上任以來就有這樣趨勢,回頭檢視台積電為首,大多數的台灣半導體供應鏈近年的發展途徑,迄今恐怕都從未認真應對地緣政治所帶來的衝擊,而這恐怕絕非找幾個政治學博士就能解決的。
首要之務,勢必要認清當前的地緣政治對於供應鏈的影響將是新常態,台灣能夠憑藉便宜高素質工程師,搶佔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輝煌年代可能已經來到轉捩點,晶片在地化隨著美國、歐盟與日本政府相繼推出相應的補貼政策已是箭在弦上,台灣的供應鏈應該想的是,如何把過去在台灣建構的生態系,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複製貼上在歐美日等地,而且能夠廣納各地的供應鏈,達成共存共榮的良性供應鏈,以更靈活的擴產途徑,不管是多方合資或是併購既有產能的方式,將把步伐跨出台灣,當然在一開始,不免需要犧牲當前的獲利表現,然而若遲未能跨出這一步,恐將讓東亞以外的晶圓代工市場拱手讓給競爭對手。
*作者為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