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這種軍力差距下,台灣如何發揮「不對稱戰術」,近年來在兩岸軍事對壘升溫之際,此戰略開始成為關注焦點。
蘇紫雲告訴BBC,不對稱戰的核心就是「不對稱的成本」。因此,就台灣而言,地面(ground based) 防空飛彈和反艦飛彈可有效抵消中國的數量優勢。 他認為,在戰術上,台灣過去20年已經投資2千枚的拖式飛彈、地獄火飛彈、標槍飛彈。但他說,這「不是要與中國的坦克大決戰,而是要阻止中國的登陸艦艇」。
譬如,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安全與防務客座研究員馬明漢(Michael Mazza)在2019年在評價台灣軍事時稱,台灣防衛事務對「非對稱戰術」十分重視。他說,例如「光華六號」飛彈快艇與沱江級巡邏艦已經完備。同一時間,台灣海軍宣佈將發展微型飛彈突擊艇,計劃興建五十噸以下的小型快艇,並在後者配備「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或「肩射型刺針防空飛彈」以保存台灣的反擊能力,嚇阻敵方艦艇。
前美國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副主任卡納帕斯(Ivan Kanapathy)近日接受美國軍事網站「防務快報」(Breaking Defense)採訪時分析,台灣目前戰略重點是試圖獲得或保持空中優勢,因此特別注重高端軍事武器,以保持對空域的控制權。但是,他在以烏克蘭危機為例分析時強調,與其說坦克和戰鬥機是烏克蘭頑強抵抗的支柱,不如說是反坦克和防空武器,以及訓練有素的預備役軍人和動員起來的民眾,能在不對稱戰術上製造影響力。
曾經在美國在台協會擔任武官的他建議說,台灣或許該將資源投入到岸防巡弋飛彈,用來鎖定船隻或登陸戰車的拖式飛彈與標槍飛彈,以及可以鎖定飛機的刺針可攜式防空飛彈,防止敵軍在岸上建立據點;此外,台灣應該與美國和盟友研發無人水下載具(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UUV)技術的公司密切合作,將水雷(naval mine)研發現代化。他認為,獲得編程、巡弋和布防以及解除自走式水雷的技術,可以為台灣在軍事戰略決策方面增強靈活性。
台灣海峽仍是天然屏障?
許多分析都指出,台灣與烏克蘭的戰場環境不同。烏克蘭是陸地戰場( land warfare)較難防守,台灣則因為四面環海,具有守勢優勢,因此能取得局部的「海優、空優」,可以「把入侵的敵人阻擋在海上」。
卡納帕斯認為,如果中國解放軍攻台,台灣需要明白的是,台灣「要有能力堅持一段時間,美國與聯軍的幫助才有可能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