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越來越仰賴海路,這件事從他海上的貿易規模就可以看得出來。在冷戰結束後,印度也跟著大開門戶,擁抱全球化的自由經濟時代,在一九九○到一九九一年間印度的進出口不過才占國內生產毛額總數的百分之六左右,到了二○一○至二○一一年間,該數字跳升到了百分之五十二,這也讓印度的經濟成長跟大海緊緊相連,再也拆分不開。
在過去十年裡,印度的貨櫃貿易量每年都成長百分之六點五左右,按照印度的戈帕爾.蘇里(Gopal Suri)准將的說法,「印度港口的貨運流通量在過去十年裡(指二○○五到二○一五年)翻了足足一倍,成長為每年十億噸,而且可望在二○二二年時達到每年十七億噸的規模,這等於是印度總貿易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也讓印度在權衡海上安全問題時,會對海上交通要道與印度洋國際航道大大加以看重。」每年最多有超過十萬艘船穿越印度洋,占了全球貨櫃運輸交通五成的數字。
印度未來要想成功發展,還有兩項關鍵要素,一是能源進口暢通無阻,二是探勘更多的離岸自然資源。如果印度經濟繼續按照目前預期的速度,也就是像這幾年這樣每年平均成長個百分之七的話,他也一樣會需要確保自己能安全而穩定地從西南亞那邊獲取自然資源,此外在印度領海及經濟海域中的砂積礦床裡頭還有許多尚未開採的重礦物,政府也得要更大力支持開發才行,而隨著能源運輸越來越頻繁,未來幾年內海軍就得要肩負起保護能源貿易安全的重任。
此外,跟中國在過去幾年的經驗相似,印度也必須準備好不時之需,派兵救出幾千名被困於亂局中的僑民,像是二○一五年四月在葉門發生的情況,或是二○一一年二月及三月時的利比亞,以及二○○六年七月的黎巴嫩。在二○一五年時,印度曾經結合海空戰力從葉門救出了超過五千六百個人,其中有大概一千位並非印度裔;二○一一年在利比亞,印度政府也派出了三艘海軍戰艦,還包下了好幾艘客輪,一起救出了大約一萬名印度僑民,此外還靠空運救出了了五千名印度公民。幸運的是,印度這邊占了地利之便,不像中國離那些地方那麼遠,所以就算這裡有哪邊爆發了內戰,得要出手撤僑的話,行動上也不至於那麼不方便。
除了救援任務,中印兩國為了爭搶能源資源,也可能會把西印度洋地區變成一個角力場。目前印度大概七成的能源航運都是取道於西南亞或非洲的海路,有一位觀察家就說,「如果沒有那四萬艘油輪,載著石油餵養印度如飢似渴的經濟需求,他的國內生產毛額根本就維持不下去。」
到了二○二五年,印度的國內能源需求預計還要再加倍,屆時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能源資源都會用海路送過來,而這也讓印度更加坐穩了世界最大能源進口國的位子;到了二○三○年,印度預計還會成為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耗國,而印度的能源與貿易都要靠印度洋上的海上交通要道,因此確保這些地方的安全與暢通,對於印度未來的存續,以及他所盼望的強國地位來說,很快就會是生死交關的命脈所繫。
*作者傑佛瑞.格雷許(Geoffrey F. Gresh),美國華盛頓特區國防大學的國際關係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歐亞海上之主:群雄紛起的海上大亂鬥》(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