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共召開二十大及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有現任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履職的第五年,實質與象徵意義皆頗為重大。會期約一週的兩會已於3月11日閉幕,期間共黨核心決策者的報告或言論反映了北京當局對自己現階段施政成效的評估及未來治國方略的願景,本文擬就其中涉及國際事務與兩岸關系的部分,提供愚見和淺析。
壹、兩會的時空背景
今年兩會的召開在客觀局勢上與2021年十分相似—疫情威脅未除、與美競爭嚴峻。在這樣的環境壓力下,2月24日爆發的烏俄衝突無異是加重中國的負擔,因為北京與莫斯科的友好關係將被世人訴諸國際規範來放大檢驗,甚至課責北京在制裁俄羅斯侵略行動上的消極立場。面對如此艱困的外部環境,兩會的召開在相當程度上是在「釋放訊號」;既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積極治理疫情、尋求與各國共好之外,也向國內民眾進行安撫,承諾維繫社會與民生經濟的穩定。
貳、「工作報告」之重點解讀
總理李克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側重在「國內政經與民生」,對於國際事務及涉台事務較少著墨。從人事制度面觀之,此次工作報告是李克強卸任前的最後一次施政說明,他顯然將國家的經濟議題置於政府工作最為優先的高點。因此,相較於涉外事務,他將更多篇幅用在如何因應風險高和不確定性大的國家發展諸問題,涉台議題僅就「政治定位」部分援引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再次強調反獨與促融。(註:其實台灣可以製造一個「促融假像」,避開被北京當局視為「尋獨」。)
從今年的「工作報告」可以得知,「大國外交」在涉外關係上繼續作為策略主軸,具體政策方面則維持「獨立自主」與「和平發展」的基調,但明確提及「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字眼,意圖援引或應用互賴(interdependence)的概念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之命運緊緊嶔鑲,以抑制來自美國的各種壓力。其中,若將「出口貿易」視為經濟外交的一環,北京當局已預見「不樂觀」的潛在風險,同時糧食安全的隱憂正在浮現。事實上,習近平不只一次強調,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糧食問題不切實際,中國應未雨綢繆與時時刻刻維護好糧食安全。「工作報告」因此將鄉村振興和確保重要農產品的供應作為首要任務,並表示要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優化列為施政重點。此外,農地使用的管控也更趨嚴格,在耕地保護相關制度下,農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務。
網路安全方面,「工作報告」在回顧2021年的施政成果時,提及「數位科技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然而,中國的數位科技是否已與國際數位科技「融合」呢?如果是,中國的實體經濟必然會受到國際數位科技的影響,從而也無法迴避國際實體經濟的波動。本文因此認為,網路金融交易活動的管制是北京當局2022年的施政要務之一,並對中國今年的經濟表現構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事實上,中國已在去年11月申請加入《數位經濟伙伴關係協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 DEPA),而習近平也曾公開表示,中國非常重視數位經濟方面的「國際合作」,並有意願與國際社會共同承擔數位時代的網路安全治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