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空降的人那麼多 國民黨是不是忘了地方經營的重要

2022-04-22 05:30

? 人氣

「聲量政治」真的能夠主宰一場選戰到什麼地步,這點我持非常大的保留。因為投下那一票的終究是人,不是網路機器人。圖為台北市議員羅智強。(資料照,柯承惠攝)

「聲量政治」真的能夠主宰一場選戰到什麼地步,這點我持非常大的保留。因為投下那一票的終究是人,不是網路機器人。圖為台北市議員羅智強。(資料照,柯承惠攝)

最近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參選桃園市長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他更搞出台北市跟桃園市的「通勤表演秀」,讓諸多長期觀察台灣政治選舉的觀察家大感一頭霧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論政治觀察資歷,我可能是菜鳥,但我知道地方經營的重要。所謂「聲量政治」真的能夠主宰一場選戰到什麼地步,這點我持非常大的保留。原因很簡單,因為投下那一票的終究是人,不是網路機器人。

網路上有句俗話,叫「萬人響應,一人到場」,這句話講的是網路世界的聲量、網友的聲援,轉換到現實世界,能夠實際到場支持或實際做出行動的網友根本寥寥可數,一語道破「聲量政治」的迷思。

再者,聲量這種東西有正有負,負面聲量也是聲量,試問選民會單純因為聲量大小決定投票給誰嗎?若真是如此,那麼選舉常勝軍應該是那些百萬YouTuber,聲量大、有名,還有很多是搞笑有梗的,選什麼上什麼,但很顯然不是。現在誰還記得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的「蜂蜜檸檬」跟「人生短短幾個秋」?

除了羅智強空降,想要強壓挑戰地方經營已久的人選,議員層級的選舉同樣出現空降情況。

事實上,越是小型的地方選舉,越需要在地經營的基礎,絕對不是有多少聲量,上過多少次電視,這些都是空虛的,候選人握過幾雙手,掃過幾次街才是實的。用我實際近身觀察過的議員選舉來說,一個候選人如果可以做到不靠大牌人物拉抬,把選區內的每條街掃過N次,看到人叫得出來張叔叔、陳阿姨,那就非常恭喜,離當選很近了。

因為回到一個重點,投票的是人,選民投票的那一刻,對某一個候選人有多少期待或情感連結,那就是最後投票的關鍵。至於什麼聲量多大,哪個大牌人物力挺,第一點是靠大牌站台就穩贏的時代已經過了,第二點是選民根本不在乎。

有聽過某些特定參選人對外聲稱,用一句「莫忘世上苦人多」跟積極行腳締造「韓流」的韓國瑜力挺他,不過根據黨內人士透露,韓國瑜並沒有在初選支持任何人,韓國瑜的立場就是中立,初選不力挺、初選不站隊、初選不表態。韓國瑜心中盼的,只有國民黨扛起照顧人民的責任,記得世上真的苦人多,國民黨一定要贏。

在地深耕經營,了解選民需求,接地氣、與民同行,這是地方選舉的基本功,這更是國民黨普遍最缺乏的部分。

說白了,國民黨的形象之所以差,正是因為黨內總是有投機分子,選輸就跑了,沒有深耕地方,比如內湖南港區就有一位國民黨人士選輸以後,就跑去其他選區另覓出路。

沒有深耕,艱困選區永遠是艱困選區。看看前台中市長林佳龍深耕台中多久?看看前立委蕭美琴在競選花蓮立委時,前面深耕多久,打下多扎實的基礎,才讓花蓮鄉親願意力挺?在南部最常聽到的就是「國民黨每次都把人民當提款機」,選舉才會出現,選輸就跑不見人影。無怪乎國民黨永遠打不進南部鄉親的心中,這都是國民黨內的投機分子造成的負面印象。

此外,我對黨內放話文化,尤其是向疑似偏向特定立場的媒體放話,相當不以為然。比如最近針對羅智強參選桃園市長,就有特定人士不停放話攻擊,我雖然不認同羅參選,我卻更厭惡有人用放話攻擊黨內同志。

另外,有人透過媒體放話,質疑2018年台北市士林北投區初選機制失準,認為初選結果和最終選舉結果不同,但我仔細翻看報導,我認為這部分出現很嚴重的邏輯硬傷。

原因非常簡單,「配票」是一場選舉當中,讓高票者去分出一點票,拉抬低票者,票數分配讓彼此雙贏,這是地方選舉常見的選舉戰術,因此「為了維護落後的,從原本高票的人手中分出一點票」這事情是完全可能。然而,因為配票,導致最高票者反而輸掉,同時也是常見的事情,如果因為當年選舉結果跟初選不同,就去質疑初選機制,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

國民黨不僅應該初選團結,少點放話文化,多點實際的經營,因為今年選舉不會像某些國民黨內的人想像樂觀,今年充滿很多變數,尤其俄烏戰爭之下,或許會打破過去認為地方選舉不受整體外部環境影響的刻板印象。今年又有選區傳出因人口變化,造成席次或增或減的,這種選區的變數更多,難道不該更加視地方經營,從最基本的功底站穩藍營腳步嗎?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