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後,臺海也成了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美國對於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尤其表示關切。美國政界人士近期頻頻訪臺,他們根據烏克蘭的抗俄作戰經驗,認為應作好臺海戰爭的準備:臺灣應加強作戰意志,充實作戰糧草;美國則須未雨綢繆,提供臺灣必要的武器裝備。
美國對於烏克蘭的支持是跨黨派的,有人更嫌制裁俄羅斯的力道不足。美國「挺烏抗俄」的立場,也明顯反映在「挺臺抗中」的政策上。換言之,無論是針對目前的俄烏戰爭,或未來可能發生的臺海戰爭,美國都會根據自身的利益,採取不同形式的介入。
看來拜登政府已作好東、西兩線樹敵的心理準備。美俄關係因烏克蘭戰爭而瀕臨破裂邊緣,中美關係不可能因美國鼓勵臺灣備戰而不受到影響。反正「死道友不死貧道」,只要維持「戰略模糊」的兩岸政策,美國仍可保留「抽身而退」的自由活動空間。
兵法有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只要對岸不放棄對臺用武的主張,兩岸就一直存在兵戎相見的可能性;但臺灣在「備戰」之餘,更不能忽略「避戰」的重要性。因為臺灣人民關注的是戰爭能否「可以避免」,而非「不可避免」的問題。我認為執政當局應避免誤判形勢,使臺灣成為戰爭的引爆點。
第一,不要認為「朋友的敵人,必然就是自已的敵人。」國家利益才是劃分敵友的標準。例如,美國在歐亞的民主同盟,並非在制裁俄羅斯時與美國採同一步調,其中印度的表現尤其凸出。印度仍與俄羅斯維持密切的軍事合作與經貿關係。由於美國無法視印度的「忠誠」為理所當然,反而讓印度站在「待價而沽」的有利位置。
第二,不要誇大烏克蘭事件對中共對臺「和戰」選擇的影響。發展是「硬道理」,中共已根據 《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對今後5年和15年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路徑,作了全面性的規劃。我認為中共的對臺政策會「按表操課」,而未來最有可能促使中共武力犯臺的因素是:中共確認美國的「聯臺制中」,已威脅到它的發展利益。
第三,一旦中共決定對臺用武,它不會讓兩岸戰爭出現「長期化」及「複雜化」的情況,這是中共從俄烏之戰汲取的經驗。俄羅斯因錯估形勢輕啓戰端,讓自已陷於「尾大不掉」的困境。戰事拖的越久,本身受到的耗損越大。
第四,臺灣的核心利益是生存和發展。要營造臺灣的安全環境,就必須體會兩岸「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道理。換言之,臺灣應維持兩岸的正常交流和建立對話管道。兩岸「雞犬相聞,不相往來」,不符合臺灣的民意和安全利益。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