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觀察》「跑路天后」張愛玲的飢餓故事

2022-04-21 06:20

? 人氣

張愛玲。
張愛玲寫出了人民的飢餓。

張愛玲寫出了中國版的《1984》

《秧歌》寫了兩個並行的故事,一個是1951年底上海近郊農民月香一家在新年前夕的悲慘遭遇。土改的結果是農民鬥倒了地主,卻遭到政權更嚴重的盤剝,富庶江南成為飢餓之地。飢餓的農民發出抗議的聲音,上級派兵鎮壓。月香的兒子被踩死,丈夫受傷身亡,絕望中放火燒掉糧倉,自己也葬身烈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一個故事是講電影編劇顧岡被安排下鄉體驗生活,寫一個關於土改的電影。他看見的是鄉民飢腸轆轆,自己也親歷了飢餓的痛苦,但是他仍然迎合上級要求把痛苦寫成了歡樂,把農民群體抗議政府寫成了他們反抗地主壓迫,還把月香縱火自焚寫成農民對國民黨的憤怒。

也就是說,《秧歌》不僅講述了一個政權制造的飢餓和迫害等人權災難,還揭露了這個政權怎樣看待底層的苦難,怎樣留下「正確的集體記憶」。毫無疑問,張愛玲寫出了中國版的《1984》。

鼓樂聲一直響到今天

張愛玲在小說中講述了飢餓的感受:「心頭有一種沉悶的空虛,不斷地咬齧著他,鈍刀鈍鋸磨著他。那種痛苦是介於牙痛與傷心之間,使他眼睛裡望出去,一切都成為夢境一樣地虛幻……」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再次看到類似的飢餓記憶,要等到三十年之後張賢亮、余華、莫言等人的作品問世。

更重要的是,張愛玲寫道,飢餓是不能講出來的。「報紙上是從來沒有提過一個字,說這一帶地方──或是國內任何地方──發生了飢餓」,「說鄉下人都在餓肚子,這話是對誰也不能提起的,除非他不怕被公安局當作‘國特造謠’給逮了去」。

不僅如此,下鄉體驗生活的人還要說自己長胖了,「去了那麼一趟,把他們多年的老胃病都治好了」。如果你長瘦了,也沒治好什麼病,那是因為你思想沒搞通,是落後分子。

張愛玲恍然穿越到了當下——在她的筆下, 「農民對於『大鍋飯』這樣東西一向感至恐怖,然而現在大家飢餓到一個地步,竟由恐懼一變而為憧憬了,因為在他們的想像中,這可能是一種政府救濟的方式」。

新年到了,農民被組織起來。他們餓著肚子,跳著秧歌。「嗆嗆淒嗆嗆!嗆嗆淒嗆嗆!」——小說結束了,但鼓樂聲顯然一直響到今天。

沒有任何逃離的喜悅,心中滿是苦澀。走在空無一人的街上,無比淒涼。上海,我深深愛著的故鄉啊,你又何以至此。蚍蜉無力,在更嚴厲的靜默前,幸運的拿到了路條,我偷偷的開車+共享單車+走路去機場,連滾帶爬的離開了上海。」這是一位叫「豬三蛙@hdjsksnsbdnsjs」的推特網友兩天前分享的逃離經歷。

*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