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近年面對疫情的經濟環境情況,資深媒體人陳鳳馨指出,如今中國有環保、減碳、特專精製造等各種績效指標,不單單只是追求經濟成長的數字,但這些KPI經常是會相互矛盾的,因此執行上可能出現混亂,但也不能把經濟成長當成只是「少賺一點錢」,像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說不追求經濟成長,結果就整個停滯不前,「難道中國要學台灣嗎?」
陳鳳馨在網路節目《東南西北龍鳳配》表示,從中國1979改革開放以來,中間除了經過1989的天安門事件遭遇到逆流外,整體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中國官場上非常重視績效指標,如經濟成長率要達到多少才能升官。
陳鳳馨提到,這種績效指標很容易訂定,例如創造多少就業機會、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等,因此各地的官場都很單純,就是只要拚經濟就好,但最近5年以來,卻必須要有很多不同的KPI,例如去年突然的限電、減碳目標。
陳鳳馨指出,中國當時減碳的目標比經濟成長更重要,寧可限電也不能讓碳排放超標,如此一來,當出現可能會矛盾的KPI時,要讓哪一個KPI擺前面?就會出現方向上的爭議。
陳鳳馨說,現在的情況是,清零是一個KPI,經濟發展是另一個KPI,這兩個KPI可能是矛盾的,當這兩個矛盾同時出現時,要先追求哪一個?如今中國有環保、減碳、特專精製造等各種KPI,不只是追求經濟成長的數字,但這些KPI經常是會矛盾的,到底哪一個KPI要擺在優先順序,其實沒有一個定見,這就很容易在執行手段上出現很多混亂。
陳鳳馨認為,經濟成長降低不只是少賺一點錢,首先會影響整個世代對未來希望的感受,再來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更涉及到未來國內外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有無信心的指標,所以不可以小看經濟成長,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說不追求經濟成長,結果導致整個停滯不前,「難道中國要學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