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別爾格爾認為,中國實施「雙引擎」戰略的目的是尋求新的經濟成長點,改變經濟成長方式。如果說中國之前的經濟成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那麼現在中國更希望通過擴大內需和提高創新能力,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成長。
新發展:「新常態」下謀求新作為
當下,以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為主要特徵的「新常態」已成為理解中國經濟的一把鑰匙,也將是今年兩會上的高頻熱詞。
吉拉多說:「『新常態』概括了一種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即辯證對待經濟成長速度和發展品質,這一理念轉變對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澳洲前外長、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所所長卡爾認為,幾十年來世界已經習慣了中國經濟的兩位數增速,今後必須適應它的新步伐。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在預期之中,也是新的常態,中國仍是世界經濟成長最大的貢獻者。
今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展望「十三五」,處於「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又將會有怎樣一番新作為?
日本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加藤義喜認為,中國可以利用經濟成長放緩的機會,調整經濟結構,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將經濟重點放在發展第三產業、節能和環保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業更新換代和企業轉型。
「不管是『十二五』還是『十三五』,關鍵是看能不能持續推動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陳抗教授說,「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是要啃硬骨頭的,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關係要調整,政府的角色要轉變。這樣的轉變並不是所有人都歡迎的,會使之前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這就是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難處。」
越是艱難越是要迎難而進。「中國經濟規模很大,經濟轉型需要時間。」美國金瑞基金常務董事埃亨說。「但是,中國政府有很強的領導力,相信能夠將經濟轉型的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