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於4月24日落幕,並由中間派「共和國前進!黨」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以16% 領先極右派政黨「國民聯盟」勒龐(Marine Le Pen)。4月10日第一輪投票中,總共12位候選人參與競選,但因未有候選人得票率過半,於兩週後進行第二輪投票,由第一輪得票率最高之兩位候選人參與第二輪投票。馬克宏及勒龐早在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中角逐總統一職。當時,馬克宏以66% 得票率大勝勒龐33%。比起五年前總統大選,馬克宏得票率下降8%,而勒龐得票率上升9%。由此可見,有部分選民選擇走向極端,這失去的8%選票是對馬克宏五年政績的檢討,同時也是法國人民對近年來歐洲局勢的反思。
中間派馬克宏與極右派勒龐在經濟政策和對歐盟政策上有極大不同,可見有部分選民五年前支持馬克宏在這些議題上的觀點,但在他執政期間,這些政策和他們期待的有所差異,而把期待寄托在極端政黨的政見上。不同於極左派和極右派的保護主義,馬克宏推行自由市場,並實行親商主義,也因此造成勞工階級的不滿。在2018年,法國發生「黃背心運動」。當時法國當局提高柴油稅率且提高約23%的柴油價格,而造成有車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之後這場抗議行動不只是針對柴油價格問題,民眾也對於工資、稅率及其他物價上漲問題提出不滿。在2021年,貿易逆差也來到了847億歐元,考驗著馬克宏的經濟政策。
再者,近來因烏俄問題和全球疫情Covid-19,全球供應鏈受到影響,歐元區的通膨問題也急劇飆升,造成法國民眾恐慌。雖然俄羅斯對付烏克蘭的極端作為導致親俄的勒龐支持度下降,但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馬克宏的支持度也不會因爲他積極遊說烏俄之間而上升太多。馬克宏主張凝聚歐洲力量,把整個歐洲視為一體。在馬克宏執政期間,法國的經濟成長率大幅高於整體歐元區,但因為烏俄問題,歐盟對於俄羅斯提出經濟制裁,部分法國民眾可能會意識到法國的種種經濟政策需要跟隨歐盟決議,有可能把國內經濟拖下水陪葬。而相較於馬克宏,勒龐在辯論會中表示注重法國主權優於歐盟,希望可以改善勞工流動問題,雖然此一說法可能只是口號,但卻可能是讓有些民眾特別是勞工階級轉向支持勒龐的一大原因。
雖然馬克宏在經濟政策上遭到許多民眾及在野黨質疑,但他的歐盟政策還是被許多法國人民甚至是歐盟其他國家推崇,在他成功連任之後,歐盟各國紛紛替替祝賀。馬克宏的連任不僅是法國國內的大事,對於歐盟而言也是勢在必得,因為若是馬克宏沒成功連任,表示法國有許多人民支持勒龐的去歐盟化政策,加上2020年英國脫歐的事件,國際間便會認為歐盟士氣正在衰弱,甚至彰顯部分民眾對民主社會的不信任。雖然馬克宏還是以過半的得票率贏得選戰,但但近年來發生許多容易左右選情的事件,包含烏俄問題、疫情控制等等,使得馬克宏經濟政策上的弱點被放大檢視,也是這8%得票率流失的一大主因。法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家領導的人的意志會影響國家在各項政策上的走向,包含外交、國防、經濟及能源政策等等。馬克宏本次的當選雖然是贏得了選戰,仍然要檢討選民走向極端化的原因,並且在先前的政策上做出調整。
*作者為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