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發生後,網路平台外送員的從業人數大幅增長。根據全國外送員產業工會的數據,2022年已有超過12萬名外送員。新興平台外送業的運作方式,往往衍生出法規制度鞭長莫及的灰色地帶,也反映在這次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敦請政府立專法保障外送員工作權益」連署案上。
這個提案於2022年初通過5000人附議,依照程序,經由開放政府聯絡人會議投票,成為開放政府第120案協作會議的主題。
「我們多次向不同的主管機關反應問題,但他們常只找業者和專家開會,根本不懂平台外送的複雜樣態。今天的多方對談,比較能相互理解,至少有機會打破政府官員過去的片面認知。」協作會議結束後,提案人與幾位附議人,誠懇地對勞動部同仁抒發心情。
事實上,為了維持這次會議的參與者多元性,勞動部確實花了不少心力。兩次徵求公開報名,附議人報名都未滿名額,最後緊急透過提案人代為尋找,力求增加外送夥伴的人數。
由此,我看見開放政府推動以來的一項深刻變化:公部門對於邀請民眾開會的心境,從「不來也罷」轉變為「能來最好」。這件事看似微小,卻是心態上實質開放的重要里程碑。過去我們常聽到:「會議通知都發了,民眾不來我也沒辦法。」而今,更多的聲音是:「民眾不來怎麼辦?還可以找誰來?」
網路上的連署提案,「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情況並不少見。以協作會議為例,慣例上會配合提案人的時間召開會議,並邀請5位附議人共同參與。不能到現場的人,則可透過直播、slido線上留言等方式加入討論。雖然邀請上的困難仍然無法完全避免,但我們秉持開放透明的精神,盡可能提供各方平等的參與權利,這時候行政的適時補位和不厭其煩,就發揮了正面的作用。
「今天聽外送員分享,才知道有很多東西跟我原本的理解不一樣,真的很複雜。」勞動部的主管在結語時,大方分享自己如何受教於民眾的經驗和貢獻。在外送員、工會代表、平台業者、產業協會、勞資調解委員,及各政府單位充分討論的兩個小時裡,大至提案訴求立專法應考量的面向,小到外送平台app的里程計算方式合理性,都在問答之間立下座標,成為未來持續溝通的藍圖。
這個案子體現出「開放政府協作會議」作為溝通平台的功用:透過不同立場的交流、搭建相互理解的第一步,讓各主管機關就各自權責推進政策時,能更有把握。這樣的作法,高度仰賴公部門同仁的積極任事,以及各個參與者的齊心投入。
我期待未來,像協作會議這樣,開放、多元的討論方式,不僅能持續在外送產業議題上發酵,也能為各種複雜政策打下扎實的入門磚。
*作者為行政院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