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4月底應立院要求提交「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案書面報告」,其中就兩岸軍力裝備優劣比較上,軍方羅列地面、水面上下到空中等8大作戰領域,坦言共軍戰力均優於國軍。由於國防部過往極少在類似報告中,採用敵我對比方式說明兩岸軍力孰強孰弱,在俄烏戰爭仍如火如荼進行的敏感時刻,卻如此大方「示弱」的動機,不免引發外界關注。
其實兩岸軍力長期失衡,國軍於台海防衛作戰中居於防守劣勢,在台灣社會早已是普遍認知。根據據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lobalFirepower, GFP)公布的「2022年軍力排名」,台灣排名第21位,中國則是第3名。去年國防部長邱國正也曾投書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中強調,台灣雖在資源、人力和軍事科技上都無法與中國相抗衡,但國軍會為中華民國的生存、繁榮,以及台灣人民的安全、福祉而戰,絕不會向中國投降。
雖國軍並非首度「示弱」,問題在於陳述兩岸軍力確有差距事實時,是否有必要逐一對比講得這麼清楚,在台灣社會「抗中保台」氛圍濃厚的當下,難道不怕影響民心士氣嗎?軍方人士指出,該報告是因立院三讀通過2369億元特別預算,讓國防部用來量產各型飛彈系統強化「立即作戰能力」,由於這筆錢全是舉債支應,為讓朝野立委認同特別預算確有必要、急迫性,國防部當然要呈現國軍戰力仍落後共軍的現狀,否則在常態預算外,不惜舉債增撥鉅款又豈有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