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價單位方面,與中國相關的部分國際商品交易,已經約定使用人民幣計價,而在香港等地,也已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及相關金融商品。價值儲藏方面,貨幣主要是扮演投資的功用,且須具備儲備貨幣的功能,2016年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特別提款權(SDR),各國央行持有人民幣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增加。
匯率維穩與人民幣國際化 產生CNY與CNH的「一幣兩市」安排
乍看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及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似乎發展順利。然而透過分析問題的核心來展望未來的發展,會發現裡面存在不好啃的「硬骨頭」。根據國際金融理論的「不可能三角形」(Impossible Trinity)概念,資本的自由移動、匯率的穩定與貨幣政策自主性三者不可能兼得,不論美元、歐元、英鎊等國際貨幣,貨幣當局的取向多是選取資本自由移動與獨立貨幣政策,犧牲穩定的匯率,其中的資本自由移動甚至被視為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必經之路。
觀察中國過去的經濟金融發展,取捨都是掌握後兩者,貨幣政策自主性當然得牢牢掌握,而為了保證出口貿易這個「三駕馬車」的動力,相對穩定的匯率也非常重要。所以,往往犧牲資本的自由移動,人民幣資本項目被嚴格管制。
但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而言又是具有極大的政治與經濟利益,因此,擁有發達金融基建、獲得西方資本信任、資金移動相對自由的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正好可以扮演關鍵的推手角色。
為達成穩定匯率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兩大目標,中國當局巧妙借用了鄧小平當年的「一國兩制」方針,對人民幣也採取了「一幣兩市」(One Currency, Two Markets)戰略,創造出除了CNY之外的CNH,利用香港建立離岸市場,由中銀香港擔任人民幣清算行,在兩個市場之間設置一道「防火牆」,CNH在離岸市場乃完全可兌換,境內的在岸市場CNY則是部分可兌換。基此安排,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扮演獨特的雙元角色,既充當對境外資金的交流兌換通道,又能擔當中國境內金融穩定的防火牆。具體而言,由中國中央與香港特區合作,建立滬深港通、債券通、QDII、QFII、跨境理財通等投資管道,試驗在岸的資本項目開放,也才有了前述的各項發展與成果。
資本帳開放和金融市場改革 根本問題未解
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讓中國在尚未完全開放資本帳戶的情況下,協助將其貨幣國際化。同時,香港離岸市場也能讓人民幣計價資產的境外持有者將貨幣風險從國家風險中分離。
考量中國的特別情況與需求,離岸市場固然對人民幣國際化至關重要。然而,離岸市場終究只是暫時的過渡手段,不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動力。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推動仍須回歸到中國在岸市場的資本帳戶開放和金融市場改革開放,滿足國際貨幣的功能性定義,讓國際願意接受、持有人民幣。與此相關的,也包含中國GDP與進出口規模、世界對中國政治經濟制度的信心、對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預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