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專家談台灣疫情: 「速戰速決」和「拉長疫情」各有利弊

2022-05-10 19:00

? 人氣

快篩≠PCR檢測

今年30多歲,在台北市工作多年的辜小姐(經要求化名)就告訴BBC中文,她在四月底快篩確診後,症狀輕微,但被繁複矛盾的流程「搞得心很累」。她說,因為同行出遊後先確診,告知她後,她因為有輕微症狀,經快篩後確診。她本來想說自行在家隔離,但當時台灣政府規定,還必須前往PCR排隊檢測。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她批評,如此一來不就是讓前往PCR檢測的民眾「出外散播病毒」。辜小姐的疑惑,是台灣現在面對Omicron疫情最主要的辯論之一。

台北市長柯文哲便抨擊中央,讓民眾還要透過PCR檢測,才能確診,並不明智且浪費醫療資源。

台灣前副總統,現任台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則解釋,任何篩檢試劑都有它的敏感度、特異度、假陽性率及假陰性率等。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疾病盛行率的高低,決定了陽性預測值的高低。」

本身也是流行病學專家的陳建仁說,根據各國多年的研究統計,所謂「陽性預測值」隨著流行病盛行率會有顯著差異,譬如,在盛行率為50%的時候,可以高達95%;盛行率為10%的時候,陽性預測值達68%。「盛行率為1%的時候,陽性預測值就只有16%,換句話說,篩檢陽性的六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是真正有病的。」

因此陳建仁認為,如果開放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對象的盛行率比一般人高,所以才適用快篩陽性取代PCR確診,但對於盛行率較低的其他族群則不合適。他呼籲,應該在盛行率高的族群、地區和時段利用快篩進行確診。

中央與地方防疫不同步?

面對快速上升的確診及重症病患人數,台灣總統蔡英文在上周五(5月6日),表示,台灣預計取得1億劑左右的快篩試劑,「供應將會越來越穩定」。她也請全台地方政府設置社區篩檢站,擴大PCR檢測能量到地方,並規劃與基層診所合作。台灣政府並在上周宣佈,若民眾快篩檢測後陽性,並經醫療單位確認後,便可視為確診,新規從5月12日起實施。

蔡英文呼籲地方與中央政府的合作,顯示出對抗變種病毒,台灣的防疫模式正在改變。

王智弘強調,現在台灣的作法應該是打游擊戰。他告訴BBC,Omicron已經在全台社區散播之後,防疫不再是由過去台灣中央政府統一管控。他認為,以美國防疫經驗來看,模擬病情及資源,台灣指揮中心需要各地醫院資料的反饋。過程是醫院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匯報到指揮中心,但過程中常會有數字上的落差,或者時間差,有時候會還會慢了一些。此外,還有地方與中央如何定義醫療資源「缺少或足夠」等議題,皆是Omicron帶來的挑戰。

王智弘說,台灣年底地方選舉到來,此次疫情來襲,確實是考驗地方政府與中央能否真正合作,成為一種去中心化的伙伴關係,由中央提供透明化,清楚的指導,地方確實配合執行,譬如如何分配快篩試劑等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