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征服俄國腳下的龐大土地,世界將面臨怎樣的威脅?」
英國地緣政治之父麥金德 (Halford Mackinder) 曾經在上世紀初這樣大膽假設。透過中國的海岸線,原物料充沛的歐亞腹地將進一步取得太平洋的資源。統治世界的跳板近在咫尺。麥金德寫道:誰統治歐亞心臟地帶,便能統治歐亞大陸。誰統治歐亞大陸,便能統治全球。
時為 1904 年,幅員遼闊的沙俄帝國正積極建設西伯利亞鐵路,鞏固遠東勢力。面對這個陸權大國的崛起,以英國為首,自十五世紀以來靠海洋逐漸稱霸天下的的西歐列強開始聚集歐亞大陸。四年之前,八國聯軍擊潰滿清政府,開啟了中國長達半世紀的動盪。當時,想像中國併吞俄羅斯實為無稽之談。麥金德認為只有在日本的領導下,中國才可能完成此壯舉。快轉至今,橫越西伯利亞的鐵道與遠渡重洋的蒸汽戰艦已被網際網路與洲際飛彈取代。中國亦搖身一變成為足以與美國抗衡,重塑全球科技與政經體制的強權。
隨著世界局勢的變遷,麥金德的理論歷經多次翻修,但其中心思想仍支配著西方的地緣政治觀。曾任美國國安顧問的布里辛斯基 (Zbigniew Brzeziński) 便在 1997 年的《大棋局》(The Grand Chessboard) 一書中闡述了美國全球外交戰略如何避免一個歐亞霸權的崛起。所謂「中俄聯盟」的陰影更在大西洋兩岸之間迴盪。
眼看俄羅斯已長達兩個月陷入烏克蘭的泥沼,「後冷戰」的國際秩序也逐漸步入尾聲。曾在 2020 年大選時宣稱俄國是美國「最大威脅」的美國總統拜登明顯透過國際制裁與各色援助,意圖徹底擊潰俄國的軍事、經濟與工業底氣,撼動該國二十年來立下的穩定基礎。烏克蘭只不過是一場棋局的陪葬品罷了,好讓美國能全心投入與中國的全面競爭。在美國這次「火力展示」下,原本「無上限」的中俄合作似乎也名存實亡。北京雖未加入對俄制裁,但也並未全力相挺。
烏俄戰爭的最大贏家是誰?就中長期來說,戰事雖尚未告終,但已經定調。國際版圖並未依照俄國的意志重組,烏俄雙方兩敗俱傷。美國順水推舟為蘇聯解體畫下最後一個句點。然而,華府似乎視自己為這次「鷸蚌相爭」的最大贏家,錯判大局。
事實上,西方口中的「中俄聯盟」並未瓦解,因為它從不存在。冷戰結束以來,中俄權力平衡逆轉,為兩國核武大國之間添了不少猜忌。2014 年克里米亞事件後,遭到制裁的俄國不得不拉近與中國的距離,但仍有所保留。與其說戰略合作,不如說是各取所需。莫斯科一方面與中國合作,卻一面暗示西方將自己視為西方制衡中國的潛在夥伴。去年六月,俄國總統普廷甚至投書德媒《時代週報》(Die Zeit) ,強調西方與俄國合作的必要性,但徒勞無功。
諷刺的事,華府一廂情願的拖垮俄國,反而為中國製造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被開除「地球籍」而一蹶不振的俄羅斯將無可避免的淪為中國的衛星國,為其提供原物料與軍工業資源。俄國勢力淡出後的中亞也將讓一帶一路更加通行無阻。美國大搞印太戰略之際,歐亞腹地將成為中國式全球化的前進基地。上世紀陸權與海權的對立重新上演,但麥金德的「無稽之談」這次卻近在咫尺!
同時,烏克蘭戰後的重建由誰主導將會是另一個焦點。過去幾年,烏克蘭襲自蘇聯的國防工業基於市場需求,向中國提供航母、雷達與與戰機引擎設計等關鍵技術,為中國軍工業帶來關鍵突破。近年來,烏國對中國的態度雖日益謹慎,但烏國外長日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卻態度迴轉,強調俄羅斯的侵略如何損及一帶一路,並提議中國成為烏國日後安全的保障者之一。當下美、歐、中各方皆以著手討論烏國戰後重建一事,恐怕另一場地緣政治角力又將在烏克蘭展開。
*作者任職於歐洲某智庫,長期觀察國際事務,作品經常發表於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