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遊戲規則夾縫中求曝光
既然新創政治連線的選舉方法與二十年前的市議員選舉幾無二致,又何以為「新」?
戴瑋姍指出,「新創」與「創新」並不一樣,創新是指用新的方法解決舊有存在的問題,而新創是從無到有,摸索一個新的政治典範。
「不過,二十年來民進黨的考試題目沒有太大改變。」她認為,黨內初選一直以來都是在比誰的名字在民調當天晚上被喊出最多次,大家也只能以類似的方式競選。
黃守達表示,他的團隊曾經嘗試舉辦社區講座活動、辦理線上法律諮詢,「傳統的選舉方式或許逐漸失靈,但是創新的選舉方式尚未能完全取代。」
吳沛憶也有同感,她說:「我每天都在掃街、站路口,也曾經舉辦社區有氧、插花課程,但有黨內前輩出席的時候才有媒體曝光,選民才會看到我的新聞。」
張以理自宣布參選後,多次透過臉書直播與民眾互動,還抽獎贈送自己設計的環保杯套,雖然詢問度很高,但他分析,網路上的支持者來自不同地區,其中即便有三民區選民,多半也是四十歲以下,家裡幾乎沒有安裝室話,根本不會接到電話民調,網路按讚數難以在短時間內兌現成對他的「唯一支持」。
先拚知名度,再拚看好度
於是最終許多青年候選人仍然回歸「土法煉鋼」,勤跑基層,最常見的就是站路口與追垃圾車。他們常在早上搬個木箱或小椅子,站在選區的十字路口揮手、打招呼;又在傍晚時刻搶先跑在垃圾車前頭,向選民拜票。
「光是拚知名度都來不及,很難花時間跟選民深談政策。」這是新創政治連線成員共同的心聲。吳沛憶曾在初選期間提出「老城再生三支箭」,黃守達也曾就老人、老屋、老故事提出相關政策,但都未能形成廣泛討論。
戴瑋姍分析,初選時拚的是知名度,大選時拚的是看好度,所以她固然對於市政有想法,但沒拿來當作初選期間的口號,更細緻的政策內容將於拜會在地團體時進一步討論擬定。
吳沛憶也理解到:「大家在初選階段拚的就是一個生死,一個可以被提名的機會,即便方法老套,唯有通過初選才是真的。」
老狗或許真的變不出新把戲,但是青年參選人仍試圖從傳統中突圍。戴瑋姍的策略是建立個人形象,她發現該選區雖然有其他新人角逐,但只有她是年輕、高學歷的女性,且具有針對教育、文化議題的問政基礎,這是目前新北市議會較為缺乏的領域。
她在投入初選前兩個月雖以「立委吳思瑤助理」自我介紹,但也在過程中不斷凸顯政治專業,要證明「不只是年輕」。
初選期間,看似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新創政治連線共同提出的「地方創生」尚未形成具體政見,但新北市中和區市議員參選人張志豪認為,連線是一種青年前進議會的戰略性手段,共享資源、貢獻所長、互相拉抬,也能創造媒體效應。例如,他的競選辦公室成立時,戴瑋姍、吳沛憶都有到場支持,而他也力邀成員上他的電台節目,增加曝光度。
「與其說是理念契合,倒不如說是同病相憐。」張以理說,儘管初次參選時,有許多前輩提供意見,但年紀相近的青年世代相互扶持仍然很重要,即便各自在不同的選區,但成員在網路群組討論熱烈,成為心靈上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