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輝觀點:畢業50年,見證臺灣核電的興與衰!

2022-05-12 05:40

? 人氣

核四成黃花,也意味著終結台灣一代結束的核能人才。(李佳穎攝)

核四成黃花,也意味著終結台灣一代結束的核能人才。(李佳穎攝)

1956年1月1日,清華大學在臺復校,政府給予的重要任務就是培育原子能研究人才。而原子能研究培育主要分為工具及人才,工具為原子爐,人才培育方面就是在清華大學設立核子工程學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於1956年兩次赴美,參觀各處實驗室並與美方協定原子爐的安裝,操作人員的訓練事宜,及決定將來採用何種機型的原子爐。1958年3月和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簽約,同年冬天開始興建全國唯一也是目前仍使用良好的水池式反應器,並於1961年4月13日達到臨界。

綜觀原子爐之規劃及建立,自1955年開始,至1961年落成,歷時六年,不僅完成了清華建校初期的重要任務,也開啟臺灣原子能研究新頁。

我在民國57年(1968年)進入清華大學的核子工程學系,為清華大學在臺復校第五屆的大學部畢業生,當年班上45個人,許多都是大專院校聯考第一志願考進來的!

那時候,誰知道核子工程是要做什麼?只知,這個系名很好聽,很先進,而且,清華大學的校園很幽雅、很美,又有全國第一座且唯一一座的原子爐!抱著一個對未來並不了解但卻美好的夢來到了美麗的清華校園!就這樣,一個一個高中生被「騙」了進來!

大一、大二的課程跟普通工學院沒有什麼不同,到了大三開始的「核工原理」才略有不同。當年教這門課的老師僅看過小小的敎學反應器,也沒有看過什麼核能電廠,我們只能學一些看不到摸不著的中子分裂反應、放射性度量、原子物理等等。

到了大四,開始學放射線與物質的作用、原子核物理等才漸漸了解,我們和平常工學院學生讀的是有些不一樣,倒是比較偏向理學院的物理系!

當時在學校讀了應用電子學,因緣際會,同學們往電子業及材料科學業發展的幾乎都成了大老闆。

往原子能學術研究發展的都是國內外大學的敎授,副校長及校長,甚至有被延攬入閣的政務官!

只有我們幾個人(個位數)留在台灣電力公司,為實際的核能電廠打拚,也因此見證了臺灣核電的風光與衰退!

民國60年末期至70年代,臺灣極力興建核二廠及核三廠。這是國內積極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而且在戒嚴時代,有誰敢反對?記得當年進台電的工程師,都以核能施工單位或核電廠為首要的選擇!

核能在臺灣的榮景

核三廠完工後,核能發電幾達全國供電量的一半。而臺灣核能發電又曾因容量因數達百分之九十二點二左右,排名全球第四。

回顧當年,從民國71年至民國82年,10年間,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佔全國裝置容量的30%左右。若以發電量來說明,民國72年,核能發電佔全國的40.8% ,甚至民國74年,全臺灣52.4%的發電是來自核能,到民國81年,核能發電仍是臺灣主要的電源供應方式,佔當年34.6%。當時,燃氣僅佔2.9%,燃煤佔31.6%。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