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防安全研究院公佈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即使在俄烏戰爭的陰影下,自我防衛的意識仍然很高。其中針對「如果中共真的武力犯臺,請問您願不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這個問題,2021年9月的訪問中,有75%民眾願意為台灣而戰。而在2022年3月的調查中,比例並未明顯下降,仍有73%願為台灣而戰。
這個比例和過去幾年來,台灣民主基金會所公佈的調查結果,相差不大。雖然該基金會採用的問卷題型與國防院略有不同,是以「台灣獨立」或以「中國武統」為前提下,探詢民眾的作戰意願。但即使是這種條件式問法,台灣民眾願意作戰的比例也多半都在7成以上,有時甚至超過8成(譬如2020年面對武統的作戰意願)。
許多評論者認為,上述不論是國防院或是基金會的調查,都是透過封閉式的問卷題型(即願不願意作戰),來探詢民眾面對戰爭時的反應,其結果可能高估了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作戰意願。事實上,若與同樣為政大選研中心執行的「台灣國家安全調查」(TNSS)結果相比較,差異的確不小。但要注意的是,TNSS使用的是開放題型,即在詢問受訪者後,不提供任何選項,且題目不包括任何前提。該問卷的題目很簡單,只單純詢問受訪者:「如果台灣與大陸發生戰爭,請問您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以2020年10月的TNSS資料為例,願意作戰的積極回應,包括「從軍」、「抵抗」、及「保衛國家」等加起來,大約只有23.3%,就算加上較為消極、即回答「支持政府決定」者,加起來也不過33.5%。換言之,從TNSS的資料來看,2020年時頂多只有約3分之1的民眾,願意在兩岸發生戰爭時,為保衛台灣而戰。這和上述封閉式問卷題型,直接詢問受訪者願不願意作戰,所得到的結論顯然有很大差異(譬如同年度民主基金會的調查當中,分別有7成8願意「為追求獨立而戰」,及8成6願意「為抵抗武統而戰」)。筆者認為,這樣的差異主要肇因於2個可能的測量因素:
1.封閉式題型與開放式題型的差異。前者因為有選項指引(即願不願意),因此較容易回答,後者在沒有選項指引下,要民眾在聽到問題時立即回應,其實並不容易。不過,也正是因為不容易,TNSS調查當中,立即提供「從軍」、「抵抗」、及「保衛國家」等積極回應的民眾,肯定是真的很鐵桿,願意為台灣而戰的民眾。提供其他回應的民眾,除了少數回答「投降」、「逃跑」、「支持中國大陸」、或「去中國大陸」等(相加起來約15%)以外,不見得不願意作戰,只是態度上並不積極。事實上,TNSS的開放式題目有23.6%的民眾無反應,即沒有提供任何答案,顯示利用開放式題型來詢問民眾的作戰意願,對於民眾來說,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