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升溫,台大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今(19)日說,亞洲國家疫情多如「丘陵」、時高時低,讓醫療量能不致崩潰,但會拖延較久,預估6月中疫情有望降溫,但恐怕要到9月才能恢復正常生活。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昨天本土確診個案突破8萬例大關,創下疫情發生以來新高,各界紛紛推測確診高峰時期、病例數,也好奇何時能夠回歸正常生活,與病毒共存。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小組(ACIP)召集人、台大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網路電台專訪時表示,根據國外經驗,疫情爆發時,確診數呈現出來圖形的不是突然竄起的「高峰」,就是時高時低的「丘陵」,亞洲國家大多都是丘陵,疫情警戒、持續時間雖比歐美國家來得長,但醫療量能不至於崩潰。
台灣防疫意識高 李秉穎:最高峰數字難以預估
李秉穎認為,疫情發生以來,餐廳、電影院人潮大減,讓確診數攀升的速度慢下來,這都是大家很有防疫意識帶來的成果,而他也認為這對台灣是好的,畢竟防疫最主要的目的是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不但保護民眾、保護醫療機構,也能避免排擠其他必要就醫民眾的權益,是「全民抗疫」的成果。
李秉穎坦言,影響確診數的因素很多,最高峰究竟幾萬例真的難以預估,唯一能確定的是,未來民眾只要一放鬆,確診個案數就會再度快速攀升。
不過,若要獲得群體免疫,全民恢復正常生活,恐怕也沒這麼快。李秉穎說,依照國外經驗,疫情升溫來到高峰後,大概會持續1個月,以此推估台灣疫情可能在6月中旬開始降溫,但還要持續3到4個月,大概9月才能恢復正常生活。
今年3分之1重症童併發腦炎 李秉穎籲打疫苗:燒退未滿24小時都是假象
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COVID-19疫情共造成6名孩童中重症,其中2例死亡幼童都併發腦炎,引發敗血性休克、器官衰竭。
李秉穎指出,染疫後是否發生重症是機率問題,但兒童可能因腦部發育還不完整,一旦染疫有較高風險併發腦炎,腦部是生命中樞,感染後死亡風險將大幅提升,以其中一名死亡幼童高燒到42度為例,正常人體發燒到41度左右就會啟動保護機制、開始降溫,當燒到42度代表體溫調節功能已失調,儘管用了口服藥也不見得能避免,他也提醒父母,孩子退燒滿24小時才是真的退燒,不到24小時都是假象,呼籲兒童還是要打疫苗。
李秉穎說,每個人長相不同,免疫系統應付病毒的能力也不同,高齡長者、慢性病患者免疫系統又更差一些,接種疫苗雖然無法100%避免感染,但能引起T細胞免疫反應,降低重症發生風險,因此最近除開放長者、慢性病患打第4劑,也加速口服藥開立時間,越早用藥越好。
日前重症不治的基隆孩童,曾詢問多間醫院尋求轉院,最後都因滿床而拒收。李秉穎回憶,2003年SARS期間台大醫院也曾遇過要將確診病人轉出,卻被許多醫院拒絕的狀況,最後只有三軍總醫院願意無條件接收,疫情過後才會設置防疫指揮官體系。
李秉穎說,目前各醫院雖願意合作,但仍然可能設限,有些醫院為避免增加醫療、人力成本及院內感染風險,即便少量病床也不願挪出來收治COVID-19患者,和台大醫院恰恰相反,台大總是要收到醫院撐爆才停止,前陣子為了收治兒科病人,甚至借用成人病房來住。
至於外傳李秉穎可望接任衛福部長一職,他笑說:「完全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