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明星強尼戴普和安柏赫德的誹謗官司將於本周進入尾聲,屆時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法院的7人陪審團將表決兩項誹謗指控的結果:
2018年安柏赫德(Amber Heard)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發表文章稱自己是家暴受害者。儘管內文隻字未提前夫,強尼戴普(Johnny Depp)仍以影響聲譽及職涯為由,控告求償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4.3億元)。對此安柏赫德以1億美元(約新台幣28.6億元)對強尼戴普進行反訴,指控男方律師發表聲明稱她的虐待指控為騙局時,等於是誹謗。
簡而言之,這場審判相當於一個只要回答是或否的簡單問題,即安柏是否有權在2018年那篇評論文章中自稱為「家庭虐待的受害者」。
4月11日開庭至今,兩人就親密伴侶虐待這個嚴肅話題互相指控的同時,網路輿論走向極端。越來越多TikTok、YouTube等平台的內容生產者跟風話題、剪輯影片,即使是一些以前上傳內容與好萊塢完全不相關的帳戶,也變成專門嘲弄審判的網紅,截圖開庭畫面來配字、娛樂大眾。例如,畫面顯示安柏在座位上哭得淚流滿面,但文字解說稱:「你看到她假哭時看起來多麼可笑嗎?」
對安柏的惡意醜化、人身攻擊等網路霸凌行為變得理所當然。至少在社交媒體上,公眾有共識地認為,安柏精神有問題、善於操縱與撒謊、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劇本設計過。與此同時,強尼戴普則是一個無辜被汙衊的浪漫主義者。
美國網媒VOX指出,這現象就如北卡羅來納大學傳播學者馬威克(Alice Marwick)所說的「道德魔人網路騷擾」(morally motivated networked harassment)理論,基於認定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發言,而將自己在社交媒體上對他人的騷擾與惡言相向行徑正當化,但「實際上是,世界各地數百萬人排著隊,熱切地希望讓一名女性遭受無數的虐待、公開羞辱和暴力言論」。
史丹佛大學研究性別暴力的法學教授道伯(Michele Dauber)不安地表示,公眾輿論對貶低安柏赫德的反應幸災樂禍,「看著她被羞辱,人們感到歡樂與喜悅」。文化專欄作家道森(Ella Dawson)則在推特(Twitter)評論,此案不僅破壞美國多年來打擊家庭暴力方面的進步,也為網軍和網友騷擾、誹謗與攻擊#MeToo女性的文化奠定基礎。
VOX悲觀地認為,經過這場審判,有意操縱輿論的人士知道,若想幫公眾人物護航,只要製造憤怒的輿論氛圍和一大堆錯誤信息來保護他,並將容易激進和非理性的粉絲文化當成武器,就可以成功推動任何平台與媒體來幫助你傳播立場、把你想說的話變成主流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