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影響力上升?
李克強於今年兩會期間宣布,這是他的最後一年總理任期。近來隨著他的動態受到媒體關注,有分析認為他的影響力正在上升。
《華爾街日報》評價道:「目前還不清楚李克強是否能推動中國的新冠清零戰略發生明顯轉變。李克強長期以來被邊緣化,如今在總理任期臨近結束時,他的政治影響力卻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回升。」
台灣政治學者王信賢則認為,李頻頻出席經濟相關會議,是因為「國務院總理本來就是負責經濟。」他稱,過去李出現率高的時候,一般都是經濟出問題。「習跟李之間的互動是這樣,好康都是習近平拿,出事情都是李克強扛。他們兩個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以前胡溫、江澤民跟朱鎔基的時候不是這樣」,但「習對經濟干預的還不少」。
王信賢表示,「國務院的很多權力早就在習的第一任就被架空了」,他認為習跟李是「上下的關係」。他說,「現在很多人都把一把手跟二把手的關係平行,可是這九年已經證明了他們是上下關係。」他認為,李克強近期曝光度或保經濟影響力上升應「是習授權的。」
至於有分析稱,李克強週三的會議,國防部長魏鳳和以及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部長趙克志出席,或宣示軍方和公安部對李克強的支持態度。對此王信賢認為,解決經濟問題也需要解放軍的合作,國防部長又在國務院底下,這件事本身不足以被視為各派人馬站隊。
「習近譽仍大權在握」
《華爾街日報》指出,李克強近期言論並沒有公開挑戰習近平的抗疫政策。「但政府官員和政策顧問認為,這些言論表明習近平的『動態清零』政策在中共高層內部有爭議。」
王信賢也認為,從動態「清零」政策到俄烏戰爭等,中國「內部的確有不同的聲音」,對習的不滿是在上升的,「但這些都不影響到他權力的穩固」,「距離權力的問題是天差地遠」。
他告訴德國之聲,從中共黨的歷史來看,高層政治之間可以分成政策之爭,路線之爭,最後才是權力之爭,目前「上綱到權力之爭,我覺得是不符合中國的現實」。
他認為,習李最多都還是在於政策上的分歧。比如對於市場跟國家之間的關係,李克強傾向於能放給市場就放給市場、讓民營經濟有更多發展的空間;習近平希望政府要多介入,強調的是「國進民退」,但「這個都還是政策而已,都還不是路線。而且這個分歧是有管控的。也就是說最後都還是習在決定。過去九年多都是如此。」
從人事安排來看,王信賢表示,應勇落馬時外界也揣測是習派人馬安插受挫,但後來接替上任的王蒙徽仍是習的人馬。他還說:「從去年下半年一直到現在,中國各地方31個省自治區的一把手、二把手換人,現在大概除了四個直轄市跟兩、三個省沒有換之外,其他大部分大概都換過一輪了——這些人大部分都是習的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