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專欄:中國經濟的路徑演變,關鍵在市場機制

2022-06-07 06:50

? 人氣

上海封城,價格機能不彰,就產生一大堆的等待、排隊、錯置、檢查、揩油、賄賂、徇私…造成租值消散及尋租行為。(資料照,美聯社)

上海封城,價格機能不彰,就產生一大堆的等待、排隊、錯置、檢查、揩油、賄賂、徇私…造成租值消散及尋租行為。(資料照,美聯社)

拜登這趟亞洲之行,主導成立新的經濟圈計畫「印度─太平洋經濟架構」(IPEF), 其最主要目的就是對抗中國的崛起。中國過去幾年的經濟表現為何令人驚艷,連美國都擔心其超越?未來中國的後續表現會如何?關鍵都在能否繼續「市場機制」。

二次大戰後,世界經濟的高速成長沒有發生在歐洲或拉美,竟然先是亞洲四小龍,之後是東南亞五小虎及中國也逐漸發展起來。中共在毛澤東建國之後,本來是奉行共產主義實行計畫經濟。但1978年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引進市場機能。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在符合中國國情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學習資本主義的經濟管理,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運作,以發達國家建設,進行經濟發展。

1992年十月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的報告中,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要階段經濟改革目標,並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論點,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黨章。1993年三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決議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原有的「計畫經濟體制」並載入中國憲法。也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建立了市場經濟,允許價格機能進行資源的調節配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