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邁入高原期,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坦言存在「黑數」,推估全台恐已有460萬至690萬人染疫。針對「3+4」防疫政策,醫師黃軒引述國外研究指出,症狀發作第3天後,實驗病例咳嗽和環境樣本已測不到病毒,可以作為隔離3天的參考。
隨著新冠肺炎病例數攀升、輕症化,指揮中心陸續宣布鬆綁防疫規定,上月17日起確診個案的同住家人(密切接觸者)已完成3劑疫苗接種者,可免除居家隔離,改進行7天自主防疫;未接種3劑者,仍維持「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
黃軒今(3)日在臉書指出,許多民眾對於「3+4」防疫政策,為何只需要隔離3天感到疑惑,他要特別強調「3+4」僅限於被匡列和確診密切接觸者,確診者並不適用,目前居家照護確診者仍需要維持7天居家隔離和7天自主健康管理的「7+7」方案;國外入境居家簡易者也須維持「7+7」。
黃軒並以西班牙研究為例指出,研究團隊安排22位確診者刻意密切接觸,來測試咳嗽飛沫樣本病和環境病毒量。後研究人員提出3個結論,首先CT值不能作為能不能傳播的檢測指標;再者,確診者咳嗽的飛沫帶著的病毒濃度,比周邊環境更多;第三,病例在症狀發生第3天後,測不到病毒量,可作為一開始發病,前面隔離3天的參考。
黃軒也說,日本國立傳染疾病感控研究所在英國知名國際期刊發表的成果顯示,Omicron病毒最高複製能力,可能會是在「症狀發作後的2至3天」,而非原先預期的只在潛伏期內的1.5至3天內。他強調,因此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症狀開始發作的前3天,不要出門」,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最安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