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如今在台灣被認為是獨派的活動,表面上來看,似乎蠻有道理的,鼓吹台、港、蒙、藏、疆自決或者獨立的團體或者支持者每年都很積極地參加在台北的紀念活動,而這些團體正是被親中媒體稱為「五獨」,他們參與的活動更被形容為「五獨俱全」的「分裂祖國」行動。
但是也就是獨派色彩鮮明,非獨派的人士不是被排斥就是敬而遠之,例如自認是「中華民國派」的人士,雖然也不能認同中共,但是因為彼此統獨理念不同,連帶紀念六四也會有所齟齬,久而久之也就不會提起、參與或者舉辦活動紀念六四。
前一陣子,香港大學拆除了「國殤之柱」,原本有民間團體計劃在台灣複製、並且在六月四日樹立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前,但是因為名稱中有「國殤」而引來質疑;論點是「國殤」是哪一個國家的國殤?認為不應該是台灣的國殤,主辦單位如今以英文原名稱「Pillar of shame」翻譯成「恥辱之柱」、不再是「國殤之柱」。
台灣的教育不是沒有涵括六四,但是教育歸教育,沒有把來龍去脈説清楚的課本,不過就是課本罷了,香港的課本不需要教六四,維園的每年六月四日燈海、家長帶著孩子坐在地上的參與,這麼多年來刻印在腦海的記憶也是台灣所沒有的。
統派禁忌避而不談,獨派:雖然不幸但是與台灣沒有關係
香港民眾對六四的態度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當年的「回歸」在即、對中國接管香港之後能否真的五十年不變有所疑慮;英國移交主權之後則是力爭維持香港的「一國兩制」,那麼多年下來,社會上有著共同的記憶與危機感。
在台灣則完全不一樣,台灣雖然面對北京的種種威脅,但是沒有立即被接管的壓力,加上民主化之後,紀念六四可能也拉不到多少選票、造成多大的議題,社會上也沒有香港那種對紀念六四的共同記憶。
獨派雖然紀念六四,但是重點放在民主人權,基本上把六四事件當成是發生在中國的事件,雖然不幸但是與台灣沒有關係;統派為了與北京保持關係,對這個中國執政當局的禁忌就是避而不談。
紀念六四的團體在籌募經費上比起本土政治團體困難的多,要尋求支持,統派的團體可以説是避之唯恐不及,所以願意支持舉辦紀念活動的團體,也就只有獨派色彩的團體肯伸出援手,其結果就是重點擺在民主人權,無需談及國家民族認同。
的確有不少海外華人甚至部分的台灣人無法認同這種情況,但是現實的問題放在眼前,紀念六四在台灣雖然尷尬卻也無奈,即便是非主流,但是仍然設法在台灣繼續下去。
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詹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