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認為,過去20年來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擴張確實不容小覷。他說:「南太平洋是中國與台灣爭奪外交國的重點,中國先是試圖弱化台灣的邦交,習近平上台後更是透過一帶一路計畫等經濟手段,讓中國的影響力從商業活動開始擴散至太平洋島國,讓島國逐漸認可中國在該區域逐漸重要的角色。經過十多年,中國已經取代澳洲成為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出口市場了,而中國主要的目的是戰略性的,從其援助方式可以見得。」
赫爾指出,中國提供的發展計畫大都是以貸款援助,讓島國背上巨額債務,而且以中國工人為主,並未明顯提升島國的工作機會,與紐西蘭和澳洲的援助方式差距很大。
林廷輝表示,從2002年中國要求諾魯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建交,開啟了中台外交戰,爾後中國在南太平洋開始設立經貿辦事處,就以經濟籌碼利誘島國,再進入警務或軍事系統。
他說:「在鞏固經貿與漁業關係後,中國逐漸透過軍醫系統,先與太平洋島國中僅存的三個具有國防部門的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與東加王國,以軍事醫療人道救援為名目提供相關設備,興建醫療設施等;另外以敦睦艦隊,檢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遠航能力;此外,例如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和斐濟興建大量的觀光飯店等觀光業,以及礦產業,也逐漸壟斷在中國手中。另外,中國移民至此的僑民,很輕易地壟斷當地的經濟命脈,因此也常引起當地的排華運動。」
太平洋島國做為一個整體,不容許區域外勢力分化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總統帕努埃洛(David Panuelo)在5月20日致函21位太平洋地區領袖的信中表示,他的國家認為應拒絕這份「預先確定的聯合公報」,他擔心這可能會引發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新冷戰。
分析人士認為,太平洋島國領袖對於協議的本質,以及中國企圖在王毅出訪前就推動協議的方式感到憂心。林廷輝認為,中國之所以推動多邊合作不利,主要是忽略了太平洋島國做為一個整體,不容許區域外勢力分化。
他說:「太平洋島國在冷戰期間,就由斐濟前總統馬拉提出'太平洋方式'(the Pacific Way),最主要還是追求島國自主與採取共識的決策模式。顯然島國多數對中國的多邊外交仍有疑慮,而此舉也會引起島國內部分裂,對某些島國來說,引進中國勢力以抗衡紐澳影響力,不過,當紐澳影響力降低時,島國也不願意讓太平洋地區由中國主宰,因此便發生了中國推動太平洋外交諸事不順的實際狀況。」
林廷輝表示,中國以往的援助與合作協議大都不透明,此次中所安全合作協議亦未公佈全文,而且根據可掌握到的條文,中所之間的任何合作內容在沒有另一方同意下,均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政府發言人也不得向媒體說明,顯然安全範圍與定義由中國界定。他認為,這種做法破壞了太平洋地區的團結與穩定性,自然使其他太平洋島國無法信任。